top of page
作家相片卢丽珊

泣血的俄乌和平之路

《我从战争来——乌克兰烽火手记》书评






从父辈就因战争离开家乡,和平世界到了第二代再度翻覆,不得不在乱世中重新镇惊、定魂、安家和思索未来。


年方25的乌克兰籍作者凯琳(Karina Ro- maniv)是阿富汗和乌克兰混血儿,因去年2月24日爆发的俄乌战争被迫离开家园,自称是“战争之子”。《我从战争来——乌克兰烽火手记》是她初试啼声以俄语撰写成书,通过台湾翻译家裴凡强以中文翻译将我们瞬间置入烽火交织的空间,袒露过程中经历的辛酸、恐惧、痛苦、对和平与战争和深思,以及人性中的光辉与黑暗。


凯琳的“爸爸来自阿富汗。两种血统、两个国家,两组热爱自由的强大家族在我身上合而为一,冥冥中必有原因。” 父亲当年为逃离阿富汗战乱,在苏联时期来到白罗斯留学,之后定居乌克兰,娶了乌克兰籍妻子,育有凯琳。


由于出生于乌克兰,从来没有回过父亲的家乡,她并没有学习波斯语,而是她掌握俄、乌、中、英四语。她毕业于基辅国立大学中文翻译系,在战争前从乌克兰南部新卡霍夫卡家乡移居首都基辅生活了八年,为陆资、台资公司担任商务翻译。


难以置信战争开打


青春洋溢的凯琳过着一般年轻人无异的快乐生活。即使去年二月10日,美国撤离驻基辅大使馆人员,其他国家使馆陆续跟进,她依然认为 “这不过是虚张声势和挑衅罢了,不可能开战!”


她选择离开基辅回到到妈妈身边,听到24号的炮声才知道战争真的来了,她并不知道她的人生轨迹和很多乌克兰人一样,从此永远改变。


然而战前两天,她从基辅回到家乡新卡霍夫卡探望生病的母亲,睡了一晚,隔天一早就被炮弹声吵醒,战争真的来了!


小我叩问大爱人间


开战的一个月内,她在家乡经历躲藏酷冷地下室、排队提钱和冒险到超市增购物资、冒险出门探望弟妹、看尽街上的满目疮痍,以及时刻躲避突如其来的空袭。她在过程感受很多陌生人成为家人般无私奉献和相互扶持。


她举例,义务提供线上心理辅导的专家在紧要时刻舒缓许多乌克兰人的精神压力,她从中深深得益。虽然是俄乌战争,她的“超级好友”却是俄罗斯姑娘,一直给予她“无条件的爱”和鼓励。


这股大爱精神时刻温暖她脆弱的心灵,更点燃她对生命价值的多维思考和观照。只有在那一刻,她感觉一直营营役役于工作的她真正苏醒了,认识到家人、爱与和平的真正价值。



在凯琳撤到波兰后,她偶然遇到台湾慈济基金会帮助离散的乌克兰人重新安顿,她如遇到亲人般投身志工的行列。由于这样的因缘,凯琳得以出版和分享她在战争中的经历,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然则离开乌克兰来到波兰的过程又何其曲折,她首先出发到2014年由俄罗斯接管或占据的克里米亚,刚离开“血腥屠戮交战地”,看到岁月静好,车水马龙的克里米亚,令她精神陷入巨大的冲击。即使在和平之地听到异响,她也被恐惧笼罩,马上钻进桌子底下躲藏,令人窥见战争对心灵的打击。


随后她续程坐巴士穿越俄罗斯三天三夜,前往波兰首都华沙。途经拉脱维亚和波兰的边境时,她和巴士上的乌克兰人在冰天雪地苦等15小时,当她接受独立盘问时,她因压力太大而大哭起来。


到了波兰后,她的弟弟妹妹也在一星期后抵达,并由父亲安排移居到接受乌克兰人的德国;之后妈妈也来到华沙与她会合,母亲俩暂时安顿下来。


翻译的缘起和挑战


译作由台湾的慈济传播人文志业基金会出版,初版在今年9月面市,第一刷3万本,针对慈济“檀施”会员,未来有出版社合作即可能公开发售。


译者裴凡强去年刚出版俄中译作《戈巴契夫冷战回忆录》。他说:“一直以来透过影像,受限于时间,很难全面得知炮火中的人是怎么看待自己的处境,但这本书做到了。战前泽连斯基民调探底,就是因他点燃起了战争的引线,但开战后似乎成为乌克兰救星之类的神格化人物,不过作者写道‘若我没命了,哪管赫尔松挂上哪国的国旗?’。这才是乱世浮生的真实心情。”


受到慈济长官邀请翻译时,裴凡强直接问:“这本书‘也’是增加对俄罗斯的仇恨值以及诅咒普京吗?”后来发现内容不是如此才首肯,因为“台湾真的不需要再增加对俄罗斯的负面宣传,已经够多了”。翻译过程中,译者使用符合作者身份和年龄的笔触,除了得像女性之外,也采用比较活泼的口语,甚至必要时辅以中国成语使文章更好读。


作品受到远见、天下文化事业群创办人高希均和政治大学俄罗斯研究所所长魏百谷一致推荐。台湾知名作家朱天心推荐序言中写道:“面对战争杀戮,具有同样高度的年轻作者凯琳,她深刻如实不眨眼的盯着并承受着眼下发生的大小事,冷静的不卖惨、不轻易掉入国族陷阱中。”


遥远但亲近的阿富汗


书中最吸引笔者阅读的是凯琳第一次和爸爸飞回阿富汗家乡的章节。原来陷入战事的不安命运加速凯琳对自我的深度探寻,她迫切需要回到最初始的精神家园,“好好认识祖母和所有亲人”。


打从苏联时期,阿富汗就一直打仗,从转机班机上几乎全部是男性的蓝领工作者身上,她看到他们眼神中的疲惫和哀伤,感受“打了四十五年仗”的国家是“多么的欲振乏力”。


如今阿富汗由塔利班掌权一年多,凯琳第一次看到外表、打扮和精神面貌都异于阿富汗人的塔利班“散发憎恨和愤怒能量”,有别于阿富汗人流露“疲于战乱而发出恐惧和求生的气息”。


除了感受亲人的温情之外,其实一走出屋外街上尽是“垃圾、尘土漫天的贫民窟,飘出的恶臭味弥漫在空气中”,到处可见塔利班“从高处监视市民的一举一动,五人一组携带枪械,开车在市区巡逻”,“阿富汗过着人类最低标准的生活”,种种体验令她“从天堂坠落到了地狱”。


她短暂停留后又必须“回到文明世界 ”,稚气未脱的她甚至“想带着所有家人一起远走高飞!”


俄乌开战以来,许多深陷其中的乌克兰人陈述经历,凯琳的著作在中文世界提供多一个视角,让我们近距离认识战争的杀伤力、无奈和荒谬,加深我们对和平的理性诉求和感性欲望。对凯琳个人来说,战争毁了她的家园,却逼迫她对自我生命进行更崇高和宽广的探寻,今后在她选择安居的其他国家或者回归祖国,得以实现战后重生的生命价值。


当下,还是最希望尽快看到俄乌两国以睿智外交达致珍贵的和平。


作者为本刊编委

照片由安培淂慈济传播人文志业基金会提供

Comments


⏏回到顶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