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薛依云

探测狮子图腾之历史迷思


图腾崇拜的文化现象


“图腾”(Totem),指人类因崇敬而创造,再予以人格化的崇拜对象,也即具有超自然力量的保护神;它作为群体的标志和象征,群体藉以获得力量和勇气。这种文化现象,从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的观点来说,属于图腾崇拜和神话信仰的范畴。


笔者关注到新加坡的历史学者,在新加坡建国五十周年之际,制作了《探寻红狮之城》(Hunt for the red lion)纪录片,探究成书于1612年《马来纪年》(Sejarah Melayu)记载的十四世纪初期苏门答腊巨港王子山尼拉乌他玛(Sang Nila Utama),登上当时的淡马锡小岛,发现了英武雄姿的狮子,决定在这地方建国,并取名为Singapura(梵文即狮子城的意思)的故事,尝试为此传闻作史实推测。事实上,许多考据证明,中印半岛和南洋群岛从来没有狮子存在的记载,而当地人熟悉的老虎形迹也不可能误认,另外兴盛于明朝广东地区的舞狮风俗,很难相信当时已经流传到海外。


中华文化一直自喻是龙的传人,但从来就没有人想要去证明龙的存在;新加坡历史学者确实也无需去证实,巨港王子当年看到的是什么动物。笔者以为,藏在这历史深处的迷思,其实就是一种“图腾神话崇拜”衍生的文化现象。今天我们看到新加坡的发展态势,夹带着不知来自何处的自信,但其背后亦隐约流露出几分对未来的惶惑。其答案和迷思或许就在“狮子图腾”之中。


狮子城(Singapura)崛起于14世纪的时代背景


根据许多中外文献和现代考古发现,从八世纪初到十五世纪末,欧洲最早殖民地者到来之前的八百年间,东西方的季候风贸易,主要是掌握在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手中,他们来往波斯湾,印度洋和南中国海之间。

九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在13~15世纪之际,实际控制马六甲海峡和南洋群岛最大的两股势力,一支是源起苏门答腊的室利佛逝(三佛齐王朝650~1397年),另一支是源起爪哇的满者伯夷王朝(1293~1478年)。再之后就是马来半岛的满剌加王朝(1405~1511年),以及苏门答腊北部的亚齐古国(1385~1873年)。前者深受盛行八百多年来自南印度和狮子国(锡兰)之印度教和佛教的影响,现存斯里兰卡的狮子岩王宫,柬埔寨的吴哥窟,印尼的婆罗浮屠,以及印度的阿旃陀等巨型建筑,就是这段历史的遗迹。而后者则是受扼于来自阿拉伯波斯及北印度伊斯兰教强大的商贸力量,以及扎根于中国明朝(回教背景的郑和七下西洋)的政治朝贡蕃属关系。


话说中世纪的三佛齐王朝(室利佛逝)是当时传播大乘佛教的中心。印度的佛学大师夏基阿基尔蒂曾在此讲学;671年中国唐代高僧义净取海道前往印度学习佛法,曾在此学习梵语和佛教理论,从印度取经回来后,亦继续留此从事翻译和著述多年。但后来随着室利佛逝与注辇(即南印度朱罗国)以及狮子国(锡兰)的交恶发生战争,以及较后东爪哇新柯沙里王国,特别是满者伯夷的崛起,各属邦分崩离析,马来半岛北部各港口被新崛起的暹罗之素可泰王朝所侵夺,促成了1397年最终灭亡的命运。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根据《马来纪年》这本马来古典文学作品的记载,提到在十四世纪初期,苏门答腊的室利佛逝王国巨港王子山尼拉乌他玛乘船经过当时名叫淡马锡的岛屿,看见一头野兽,当地人告知是狮子,王子觉得雄姿英勇寓意吉祥,即在此建国并取名Singapura(梵语狮城之意),这或是由于当地居民受古代印度文化影响较深,喜欢用梵语作为地名。随后岛国被爪哇的满者伯夷帝国侵略,第五代国主拜里米苏拉逃到马来半岛的马六甲,脱离暹罗(泰国)的阿瑜陀耶王朝(1350~1767年)的控制,后来改信伊斯兰教,并建立了史称满剌加王朝(1405~1511年)。《马来纪年》就是记载这个王朝的兴盛史。


由此可以推测,巨港王子显然是在国家危难之际,避迁到临近的淡马锡,而这个岛国之兴衰迭起,就是在这几个王朝(大国)夹缝间作为属地而衍生了Singapura(狮子城)这样的一个理想国。它应该是印度教、佛教与伊斯兰教等多支宗教文化与政治势力交错重叠与博弈的产物,它的命名与立国,包含着《马来纪年》作者,对旧有佛教文化宗教的深厚怀缅,以及立国发奋图强的自我勉励;它是积累多年,显现在14世纪初,萌放的一个跨时代绝响及一次历史的闪亮登场,这确实有点像当前再现汉唐雄风的中国梦之文化图腾寓意。


这个狮子城也随着满剌加王朝,进入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视野,随后发展成为著名的土产交易市场和繁忙的海港,之后又开始没落,成为丛林密布野兽出没的荒岛。直到了17世纪,英国势力夹带着贸易主义及随之而来的殖民主义,以及1819年英国莱佛士爵士的到来,把它从马来半岛南部的柔佛州苏丹手中租借过来重新开埠发展;在1825年英国把新加坡、马六甲和槟榔屿(即槟城)这三个管辖据点,作为“东印度公司”的运作载体组成“海峡殖民地”(Straits Settlement俗称三州府),并将新加坡定位为三州府之首,而这个岛国的名称,也由梵文的Singapura改为英文的Singapore,历史就在这里转身,挂上了英国殖民地背景。


其实从八世纪到十五世纪末,整个南亚和南洋群岛都深受佛教熏陶,在梵语中把狮子称为simha。选择用以命名立国的,显然不只是新加坡一个地方,这样的佛教文化载体的烙印标记,确实还有几个地方:


• 大唐西域记卷三记载,有个位于北印度的古国叫僧诃补罗国(Simhapura)。


• 中国古代称今天的斯里兰卡为僧伽罗,源自梵语古名Simhalauipa,意为“驯狮人”,《梁书》称之为狮子国,玄奘《大唐西域记》作僧伽罗,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作师子国、师子洲。明朝时称为锡兰,到了1972年改为斯里兰卡。


• 位于越南柬埔寨的古国占婆,又称占城Champa Kingdom(137~1697年),在拔陀罗拔摩一世(380年至413年)统治下的林邑国,其首都也叫“僧伽补罗(Simhapura)意即“狮子城”,当时这座港口又名“大海口”。到了16世纪,逐渐发展成东南亚一个最重要的贸易交流中心,是季候风贸易时代,中国进出南洋的第一站或最后一站,它就是今日越南的会安市。


• 12世纪中叶,泰国也有个地方叫Sing Buri,源自梵语sinha(狮子)和puri(城),也被称为英雄之地。当年泰缅两国为兼并土地、掠夺劳动力和取得中印半岛政治经济优势,而进行长期战争,战士们战死沙场,为捍卫城市免遭缅甸入侵作出了巨大奉献。


• 根据15世纪史料记载,当年的满者伯夷王朝在东爪哇之西里邦(Cirebon)东北部,有个王国叫Sangkapura,也是狮子国的意思。这个城市位于现在巴韦安岛(Bawean Island)的南部。


这些国家的称号,都冠上“狮子国”、“狮子城”之名,其实没有一头真狮子。很显然的,狮子在这些国家纯属佛教文化宗教图腾,而不是自然界的动物。


据说佛祖释迦牟尼降生的时候,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唯我独尊,做狮子吼,群兽慑服,故以狮子座为佛座。但狮子作为一种无法被驯化的野兽,在当地人民的传说和想象中,被认为是神或王的坐骑。狮子神格化后,一方面以神兽、灵兽、仁兽色彩在佛教造像中出现,另一方面也作为佛的化身被崇拜信奉。在佛教艺术中,狮子既为万兽之王,也具有辟邪护法之作用。中国人还习惯将狮子塑成石狮等,放在大宅子门口,卢沟桥上也都是狮子雕塑,另明朝的广东开始有了舞狮文化。我们也可以观察到今天斯里兰卡的国徽图案画面的中心,就是一头狮子,周围环绕着16朵荷花瓣,象征圣洁、吉祥;花瓣又为两穗稻谷环绕,象征着丰收。图案下端是一只花碗,碗里装着庙花;花碗两侧分别为太阳和月亮图案。国徽顶端为象征宗教信仰的佛教法轮;永远转动的法轮,还象征国家如日月一样永存,充满着至高无上的宗教蕴涵。


新加坡“默迪卡”


(Merdeka)独立桥的雄狮狮子作为立国安命的图腾,再次现身新加坡,那是在五百多年后的19 5 5年,它是意大利著名艺术家雕塑家卡瓦列•鲁多夫•诺里(Cavaliere Rudolfo Nolli 1888~1963年),在新加坡期间诸多建筑与雕塑系列的力作。石雕雄狮共有一对,造型俊伟,鬃毛线条简明有力,竖立在日治后新加坡建设的第一座桥梁独立桥的两侧,作为守护吉祥兽,建成后立刻成为当年新加坡著名的地标;它是在1956年8月17日,由时任首席部长林有福主持开幕。它另有个响亮的名字,就是默迪卡(Merdeka),在马来文就是“独立”的意思,因此“默迪卡雄狮”,也代表着追求自由的奋斗精神,象征着当年命运共同体从马来亚到新加坡,风起云涌摆脱殖民地主义,争取独立的运动。

独立桥的雄狮


这个新加坡的独立桥,跨越加冷河与梧槽河交汇的河口,衔接尼诰大道和已经荣休的加冷机场;由于加冷机场靠近市区,地方空旷,所以空置后的旧机场,就成为争取独立的年代,举行大型政治活动的地点。响彻云霄的默迪卡,万众一心的呼声与豪情,深深烙印在一代人的集体记忆里,刚强勇猛,自力更生的信念伴随着青涩岁月的成长。


根据英国学者前马来亚大学历史学教授C. M . Turn -bull(1927~2008年)的说法,这个新加坡独立桥的加冷河畔,曾居住过早期新加坡的“原住民”加冷人(Biduanda Orang Kallang),在1819年英国人莱佛士登陆时,加冷人就占了新加坡总人口(约1000人)的一半。在莱佛士登陆不久后,马来王族命令加冷人迁徙到柔佛南部,但也有部分继续留在原地生活,或许当前新加坡还有他们的后裔,不过他们的生活习俗与信仰已跟马来人同化而难以分辨。


这个赫赫有名的地标建筑物“独立桥”,在1966年由于交通及路段扩建的需要,而把这对默迪卡雄狮,移到附近的加冷公园“站岗”;过去的风采,仿佛也伴随着国家的繁荣与社会的繁忙,逐渐被人淡忘了。直到今年,有个细心的读者,发现经历了数次迁徙的雄狮,最后落户在新加坡武装部队军事训练学院(SAFTI)了。


另一方面,大家也都知道新加坡的国徽,是由盾徽、狮子、老虎等图案组成。红色的盾面上镶有白色的新月和五角星,其寓意与国旗相同。红盾左侧是一头狮子,是新加坡(狮子城)的象征;右侧是一只老虎,象征马来西亚,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深厚的历史联系。


或许这默迪卡雄狮图腾隐身之低调姿态,正象征着1965年8月9日新马分家后,基于政治敏感性而韬光养晦,悄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和人们的视野?


拥抱海洋的鱼尾狮


独立后的新加坡,立国的口号已由‘Merdeka Singapura’(独立!新加坡)转向‘Majulah Singapura’(前进吧!新加坡)。我们迎来了新的图腾:Merlion 鱼尾狮,它也逐渐成为现在新加坡的标志和名片。

鱼尾狮这个艺术形象,是由新加坡范克里夫水族馆馆长,著名英国鱼类学者布仑纳博士(Fraser Brunner 1906~ 1986年)在1964年设计的。新加坡旅游局在1966年把它注册为其机构商标,并于1971年委托著名雕塑家林浪新塑造,安置在安德逊桥旁边的鱼尾狮公园。1972年9月15日,当时担任新加坡总理的李光耀为鱼尾狮塑像主持开幕,他在致词时表示,“希望鱼尾狮能成为新加坡的象征,就如艾菲尔塔是巴黎的象征一样”。2002年9月15日,因为城市发展的关系,30年前建成的鱼尾狮,被移到附近浮尔顿一号大厦前面新建的鱼尾狮公园,李光耀在主持新开幕仪式上说:“鱼尾狮的搬迁,象征了现代新加坡不断跟随时代变迁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实际上,这鱼尾狮是一种虚构的鱼身狮头的动物,她是由美人鱼Mermaid和狮子Lion凑合而成,其设计灵感是根据上文提到的《马来纪年》记载,在公元14世纪时,从淡马锡(Temasek梵文是海市的意思)历史闪亮转身到狮子城(Singapura)的故事;也象征王子发现的当年小岛,如今已由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世界著名的海港和城市国家。当然也有文化学者借鱼尾狮,蕴涵新加坡多元文化差异与种族共存的社会特征与文化身份的混杂性。


鱼尾狮塑像的鱼尾造型,浮泳于层层海浪间,既代表新加坡从渔港变成国际商港的特性,也象征着当年飘洋过海,南来谋生求存的祖祖辈辈们。造型趣味而极富创意的鱼尾狮,全身洁白、双眼含笑、毛发丰美、鳞片鲜活。白色水花日夜不停地从狮口喷洒而出,奔向大海,汇流世界,为新加坡河畔一带的景致,营造了美好的气氛。她媲美古埃及的狮身人面,以及丹麦的人身鱼尾的美人鱼铜雕。


狮子图腾是对地理宿命的抗争


美国作家Robert D Kaplan 有本新书 The Revenge of Geography,中文译为《即将到来的地缘战争》,副题是“无法回避的大国冲突及对地理宿命的抗争”。新加坡与东盟国家(亚细安ASEAN)),如今再度置身于一个新的复杂的国际局势与格局里,其中有美国的亚洲再平衡战略,中国的一带一路发展宏图,以及海域岛礁的争议等挑战,新加坡必须坚守自己不亢不卑的选择,以及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确实,历史它从来没有走远,并且一直以不同的形态留存,就像挥之不去的狮子图腾,作为立国安命的文化精神与信仰,赋予更大的政治智慧,去和地理宿命作长期的抗争。新加坡刚庆祝建国五十周年(1965~2015年),也即将迎来开埠二百周年(1819~2019年)以及Singapura 命名七百周年大庆(1320~2020年)。这鲜明的狮子图腾,就像文化基因,永远植根在人民的心中,生生不息。


作者为前企业高管、自由撰稿人。

Comments


⏏回到顶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