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章良我

友联出版社旗下《蕉风》•《学生周报》

马华与新华同源,新马两地的华文文学源于一家。目前在马来西亚出版的《蕉风》,被誉为诞生于马来西亚建国前夕、当今马来西亚最重要且最长寿的华文文学刊物,其实它的诞生地是在新马一家时代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学者林春美撰写的学术专著《<蕉风>与非左翼的马华文学》一书,在《蕉风》1955年创刊的七十多年后,又引起后人对这段陈年往事以及与之有着不可分割的友联出版社的种种兴趣。


香港三联书店数年前曾出版一套全两册的《香港文化众声道》。此套书籍是人物访谈文稿,图书的编著者是卢玮銮、熊志琴, 前后在香港访问了18位当时在世的人士,这些众多的受访者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人生经历或多或少都曾经与友联出版社或友联出版物有关。


不甘心沉沦的知识青年


大陆解放前夕,一部分不愿意跟随腐败无能的国民党孤守台湾,同时也不认同共产党理念的年轻知识分子流亡南下,情愿以难民身份在香港居留。这些年轻知识分子不甘心在香港这个英国殖民地沉沦,抱着“民主政治、公平经济及文化自由”的理想,“怀着决心要献身于共产统治的摧毁、和中国民主社会的建立”,组成了“友联社”,第一任社长是陈思明。


1952 年7月25日,友联在香港出版《中国学生周报》,由余德宽担任第一任督印人兼社长,从周报创刊至第124期。本地宗乡总会编辑出版的《源》杂志第153期,刊登一篇记者专访柳波的文章。柳波女士本名刘波,当年随丈夫余德宽从香港前来新加坡并在此定居。


《中国学生周报》创刊之后,友联针对不同读者群,又相继创办了以成年读者为对象的《祖国》与以小学生为主的《儿童乐园》,以及以大学生为对象的《大学生活》等期刊杂志,并出版书籍。


到新马拓展文化事业


1956年,友联决定在同为英国殖民地的新马拓垦、发展文化事务,一批友联社员先后前来新马,这就为历史留下了在本地出版发行的《学生周报》和《蕉风》。《学生周报》的前身是《中国学生周报》星马版。《学生周报》,于1956年7月27日创刊。《蕉风》,1955年11月10日于新加坡创刊,1957年迁移至吉隆坡出版。


据1956至1959年间到新马发展“友联”,出任新马《学生周报》社长的奚会回忆:“1956年‘友联’在政策上决定发展在新马的事务,当时先后过去那边的有余德宽、陈濯生、邱然与本人,后来逐渐来的有王健武、张海威、姚天平、古梅、黄崖、黎永振等。……除了出版周报新马版外,还办华文教科书、《蕉风》杂志、书店等等。我和古梅主要办《学生周报》与学生活动,后来黎永振与刘国坚来加强阵容。”


以《学生周报》设立据点


《学生周报》在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各城市设立据点,招收中学优秀人才做通讯员。除了办与香港相似的活动,例如合唱团、戏剧、文艺创作等外,那边的工作主要还是对华侨青年宣扬民主思想与保存中华文化。其中提及的陈濯生就是陈思明,姚天平也叫姚拓。


在新加坡初创时期的《蕉风》,除主编为方天以外,编辑委员包括申青(余德宽)、李汝琳(李宏贲)、马摩西(马俊武)、陈振亚、常夫、曾铁忱及范经等。方天的本名叫张海威,他是中国共产党创党人物之一张国焘的公子。曾经长期主编《蕉风》的姚拓先生,在他撰写的《雪泥鸿爪—姚拓说自己》一书中忆述道:“1954年,周报社长余德宽先生和夫人刘波女士,先到新加坡打前锋,然后在1955年11月创刊出版了《蕉风》。在1956年,友联又决定把香港的星马版《中国学生周报》,南移到新加坡重新登记注册,把原名中的“中国”两字取消,定名出版《学生周报》。”


1958年,友联的印刷厂在吉隆坡八打灵成立,“于是我们只好与新加坡的友好们拜别,将《学生周报》与《蕉风》一起搬到吉隆坡来办公。”


组织剧团和开设餐馆


至于友联与剧团的渊源,也起源于香港时期。根据曾经参加过友联话剧表演的奚会回忆说:1953年,在《中国学生周报》名下就开始组织话剧团,“当初的目的是想推动香港的国语剧运,参加的有葛兰、郭嘉等电影界的年轻演员”。原籍安徽、出生于上海的王健武,1954年从香港新亚书院经济系一毕业,就加入“友联”开始全职工作,他在访谈中说:“那时我刚毕业便叫我去新马,最初他们……叫我搞剧团。我到新加坡之后就办了艺联剧团,我离开之前公演过四场话剧,在当时确是相当轰动。我们公演了《北京人》《花木兰》《秋海棠》和《雷雨》,奚会是《秋海棠》的主角,在新加坡大会堂演,都是有名的话剧,余德宽的太太刘波每出戏都是女主角。”


南来新马的友联,曾经将事业企业化。他们还跟人合作组建马来亚文化公司,在新马出版中学华文教科书。此外,由友联老友太太们创办的“大人餐厅”也颇为成功,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休斯顿都开有分店。餐厅的菜谱结合了中国五湖四海菜肴的风味,其中的一道“四喜丸子”便是刘波的杰作。

2021年8月26日访问刘波母女时所摄,左一为蔡曙鹏博士。


在2021年8月26日的一次访问中,余德宽和刘波的独生女儿余海琳告诉我,她年轻时曾经在休斯顿的“大人餐厅”里工作过。余德宽遗留下了多本日记本,里面留下了许多当年关于友联的第一手资料。


作者为独立撰稿人

Comments


⏏回到顶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