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明宗《后台•木偶戏》1961
1963年10 月12 - 27 日“现代画展”在国家图书馆展览室举行。展出的重要成员表示:“现代画为一种‘感’的艺术,画家只凭个人的感兴,构成富有音乐节奏的画面,尽量隐去任何自然形体的约束,发挥画家本身高度的创造力。”1 画家持着共同的创新理念,像这样集体性的将作品呈现给观众的画展,开拓了新加坡另一块艺术天地,人们耳目更为之一新。著名美术评论家苏里文(Frank Sullivan)给予崇高评价,誉为:“本地画家一项革命性画展”(Revolutionary Exhibition by Local Artists)。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新加坡艺术圈从冬眠中复苏过来。1951年11月,刘抗、陈宗瑞、陈文希、钟泗滨四画家画展,3 1953年11月他们举行厘画展 4,又或者新加坡艺术协会(Singapore Art Society)自1950年起到1963年的年展以及中华美术研究会(Society of Chinese Artists) 从1946年到1963年的年展,画家并没有集体展出“非具象”的抽象画。这是苏里文(Frank Sullivan)评论之依据吧!
现代画派画展的诞生
1. 觉醒时期的产物
1961年文化部长拉惹勒南为第二届“全新画家美术展”开幕并为画展纪念刊撰文:
每当一个人在这世界上得到一种新地位时,不管是摆脱了外国的统治,或是完成一个更加自由的社会,他们都经历一种新文化醒觉和一种创造活动的新阶段,这在历史上是时常可以见到的。新加坡虽然只完成内部自治政府的地位,但是我们争取独立的酝酿以及我们部分的胜利,己经导致相同的创作觉醒。我们的艺术很可以反映此事,当地画家展览会,就可以看出……。5
文化部长拉惹勒南所谓艺术家的“创作觉醒”——在新加坡摆脱殖民统治的过程中,画家认识到时代给予的感召,明白必须凭借“自靠自尊“的力量,本身的命运和新加坡的命运休戚相关。在自治体制的范围里去丰富城市的活力,而不仅是物质生活的丰富而已。6 画家把对国家的热爱倾注在作品里,亲身到马来亚东海岸及其他地区农村去体验,深入生活中去寻找绘画题材,这是画家在题材上的创作觉醒。第二届“全新画家美术展”最大的特色是画作题材大量反映马来亚生活就是最好的注解。
1962年11月文化部长为六青年画家(谢梅,洪铭,钟心伦,谢学鹏,余师福以及吴其昌)主持画展开幕时,指出“觉醒时代的青年也许是愤怒的,叛逆的,对于艺术的表达,感觉是很没有耐心的……。”7
文化部长的观察是敏锐的。1963年现代画派举行第一次画展,何和应为画展纪念刊撰文,自认是觉醒一代的青年画家,并以接近讥讽的口吻宣示,绝不认同陈旧的艺术表达手法。他为该届画册所写的中英文序言:
“本邦现代绘画的发展,最近几年更形蓬勃,觉醒一代的青年画家都毅然地抛弃保守的学院派或写实派的包袱,踏上新的艺术路程。”(中文序言)
“写实派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印象派也已尽其责;野兽派和立体派都正趋式微。要继承前人未完成的事业,非推陈出新不可。无论如何试图重振过往的光辉都将是徒然的。因为历史不会重演,旧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思想,与近日的毫不相同。老故事只能在舞台上重现,而不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意贬低传统艺术的成就,但是对于坚守旧路者,我们绝不认同。8(英文序言)
探讨现代画会的诞生不可忽视觉醒时期青年画家坚持走自己创作路线的历史背景。多年之后在第六届现代画(1970)的序文中,画会的态度一如既往:“在艺术上,我们应吸取现代主义的精神,敢于立新意,寻求新的原则与方法,赋予新形态与造型;这是觉醒一代的共同气息。唯有创新才是我们新加坡的艺术,新加坡的文化。”
2. 组办画展是当时的风尚
另一点我们应该注意当时艺术圈特有的现象——五十年代中叶第二代画家逐渐成长,他们从不同原因出发组办画展:“筹资赴欧学画”如吕聪敏画展、“留学回归后的成绩展”如甘仁村画展、“联合性情相投,兴趣共同的画友”如“五人展”,将学习心得,供诸社会欣赏如“四人画展”等,他们或个展或联展,或与同好组织艺术研究会,如艺研会的巡回美展,动机不一的画展,热闹非凡,成为风尚。
以1955年-1963年为例,如1955年吕聪敏画展;1956年艺研会的巡回美展;1957年谢玉谦个展、许西亚水彩画展;1958年第一届“赤道艺术研究会”(成立于1956 年)画展、甘仁村画展;1959年赖凤美个展;1960年第二届“赤道艺术研究会”画展、姚照宏个展、黎培成中西画展、“五人展”(郑应强,符致珊,潘先锋,郭维洲,林木化)、“四青年画展”(吴仲达,萧章忠,蔡贵荣,郑志道);1961年黄明宗篆刻书画展、南洋大学美术协会(成立于1960年)画展、“五青年画家(麦锦铫、徐国基、周运添、吴民权、陈少明)展览会”(按周运添,吴民权,徐国基于1962年负笈纽约The Art Students League追随Sidney Gross 为师,隔年获得该校奖学金)9、甘润婵女士画展;1962年“青年美展”(南洋大学美术协会主办)、林淑琼女士个展、柯查美女士(旅居新加坡的法国人)与黄荣庭绘雕塑展览会、陈存义个展、“六青年画展”、“四人画展”(谢友锡、丘瑞河、李明堂、陈秋明)、沈时文与沈板亮兄弟画展;1963年第三届“赤道艺术研究会”画展等。
在美术界欣欣向荣的艺术氛围下,现代画会发起人眼看他们的同侪纷纷举办画展,蔚然成风,几位热爱现代绘画的青年于是怀抱着共同的艺术信念,举起新加坡现代主义绘画的旗帜,抛砖引玉,以激起研究现代主义绘画的热潮。
3. 现代画派的诞生一波三折
1963年5月21日《南洋商报》报道《数现代派画家将联合举行,展出作品共百余幅》,全文重点如下:
现代派画家黄奕全,董长英,何和应,黄明宗,陈贻僮,冯所尧,谢日超等将于最近举行纯以抽象为造意之“现代画展”。负责人说“现代画派”筹划颇久,此次展出为首次尝试,展出百余幅,全是现代画,顾名思义乃定名为“现代画展”……他表示“现代画”与“写实画”并非对立。若在绘画理论上发生歧见,我们没有意图向任何人灌输现代画的理论,我们画的是我们所要画的。10
上述文字透露几点信息并引起若干疑问:(1)现代派画家黄奕全,董长英,何和应,黄明宗,陈贻僮,冯所尧,谢日超等将于最近举行“现代画展”,7人中的冯所尧,谢日超为何没有作品参加第一届现代画派的展出?(2)现代画派“筹划颇久”,其中始末究竟怎样?(3)“现代画”与“写实画”并非对立,更无意向任何人灌输现代画的理论。这似乎披露了画坛与一些艺术爱好者对现代画持有不同意见?
关于第(2)我在一次访谈中,就“现代画派筹划颇久”一事向郑志道与沈板亮先生请教。11 郑先生回忆说早在1963年之前,几个志趣相投,艺术观点一致的画友,经常在不同画展上见面,我们对画坛因袭旧法,毫无新意的作品感到平淡无味。1962年适逢南洋美专校友黄奕全从法国留学回来,其作品焕然一新的面貌,增加大家的冲劲与信心,于是这群志同道合的画友朝现代画的目标前进。
2014年刘思伟先生访问了六位在世的现代画会发起人,并发表了《1963年现代画展之缘起及影响》的鸿文,文中指出:1963年画展之前几位创会人偶尔在黄明宗位于尼文路54号的画室聚会,他们谈美术,有时也把自己作品带到画室供画友品评。1961年黄明宗开始构思成立一个专注现代美术的协会,也试探好几位画友的意愿。随后,由于几位画友远赴外国留学,以致计划不得不拖延。隔年黄明宗再度尝试,却因拟参加的冯所尧和谢日超因种种原因退出而告吹。迟至1963年由7人组成的核心组合(黄奕全,何和应,吴仲达,陈贻僮,黄明宗,董长英,郑志道)在10月中举行现代画派画展。12 2014年刘思伟的访谈,让我们知道冯所尧和谢日超因故中途退出,所以他们的名字不在现代画会七位发起人之中。
黄明宗对促成现代画会的成立厥功至伟!他经过多次尝试,执着地坚守理想和信念,念兹在兹就是成立现代画会。1964年他前往法国深造之前(按黄明宗于1964年11月21日到法国留学),认为现代画是超乎形象束缚的新绘画形式,肯定无形的绘画更接近人类的内心世界。
他说:“绘画是反映人类精神的艺术形式,而现代画正是这方面的表现者,因此,发展现代画,研究现代画,宣扬现代画,都是近代华人的重要任务。”13
黄明宗既不同意别人批评现代画是没有内容的画派,与此同时,他也要求“现代画的作者,应有深厚的写实基础。现代画是一种从写实的基础创造起来的东西,任何舍本逐末的做法,只有使画家断送自己的艺术前途。”14 这种见解令人赞赏,对现代画作者更是当头棒喝!黄明宗画于1961年的《后台•木偶戏》线条疏密有度,布局错落有致,把书法与篆刻融入油画中,此幅油画让观者欣赏到古色古香的色彩配置,以及幽远深遂的韵味。
关于第 3 点,我尝试解读现代画展负责人的顾虑。新加坡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末期,一群画家组织艺术团体并以写实手法描绘与周遭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他们的画展反应热烈:“星洲一九五三年度华文中学毕业班同学艺术研究会”(艺研会)于1956年8月举行的“美术巡回展览会”,先在市区中华总商会、福建会馆,接着转移到到后港江夏别墅、大成巷、武吉智马、竹脚四个乡村地方展出,前后17天,参观者二万人,平均每天多达1176人左右。15
“赤道艺术研究会”(赤艺)成立于1956年9月,从1958年到1968年举行过6次画展。它延续艺研会与战前画家现实主义的创作路线。历届画展参观者踊跃,1958年首届画展展期只有3天,可参观人数约达3000人以上。16
回顾了新加坡美术发展历程,也就明白现代画会的顾虑。因为现代画派的创作方向“纯以抽象为造意”。事实上,他们的顾虑也真的发生,展出期间画作遭受破坏。
1963到1965三次现代画展
第一届“现代画展”于1963年10月12日-27日在国家图书馆展览室举行,作品70幅,由知名女作家韩素音(Dr Han Su Yin)主持开幕。参展画家黄奕全、董长英、何和应、黄明宗、陈贻僮、吴仲达,郑志道共七人。会展期间,成员乐意为参观者解释疑难,反应极佳,颇能引起人们对现代绘画的兴趣,不少观众前往3、4次,展出至第11天,人数已达五千多人。17 10月17日晚间8时,新加坡电视台放映现代画展七名画家的访问节目。新加坡电台访问画家的录音谈话,在19日“空中杂志”播出。最后一天有许多来自外国之旅客以及出席英联邦国会议员大会之一些代表到场参观。韩素音女士,苏里文,德国驻新领事等,热心购买作品。18
1964年6月4日,现代画会正式获得社团注册官批准成立。宗旨在于联络艺术界人士,发扬马来亚之现代艺术,提高现代艺术创作水准。14日举行成立大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黄奕全、何和应、黄明宗、董长英、陈彬章、郑志远、沈板亮,后补为陈贻僮、罗汉章。1964年5月会员参加槟城“五月沙龙”展,极获佳评。19
现代画会发起人:黄奕全、何和应、吴仲达、陈贻僮、黄明宗、董长英,郑志道。(资料来源:1964年《现代画册》)
第二届现代画展于1964年11月12日假维多利亚纪念堂举行,由首都国家艺术馆秘书苏里文开幕,展出日期11月13到17日。参加展出画家共12位:黄奕全、黄明宗、何和应、郑志道、吴仲达、陈贻僮、沈板亮、董长英、韩关清、陈彬章、孙琴安,罗福章。展出作品142幅,都是各人近二年来的新创作品,表现了他们钻研现代艺术的热诚。20
黄奕全《夜》 1964年展
黄明宗《心声》1964年展册 资料来源:Modern Art Exhibition 79
何和应 Inspiration of Mountain 资料来源:Modern Art Exhibition 79
郑志远《绿色的咏叹》 1964年展册
郑志道 Aquablotic 资料来源:Modern Art Exhibition 79
郑志道,1969年联合国儿童基金采制为贺年卡画家
沈板亮Ravine 资料来源:Modern Art Exhibition 79
1964年11月8日《南洋商报》刊登田中一的《十二颗萌芽的艺术种子——写在现代画会第二届展出前》,文中介绍12位画家的艺术特色:21
1. 黄奕全,1957年毕业于南洋美专,留学法国5年,毕业于巴黎国立艺术学院,曾于巴黎及德国的哈兹举行个展。作品入选各有名沙龙。1962年返新,后受邀为新加坡艺术学会评画委员,执教于南洋美专。无论国画与西洋画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技巧。在油画方面喜用强烈而带刺激的色彩,笔触豪放而又力,构图紧凑,使人一睹而知是出于名家之手。
2. 黄明宗,南洋美专毕业,为蜚声马来西亚艺坛的青年画家之一,且为驰名的金石,书法家。现代绘画题材多采取中国金石与书法的抽象结构,以熟练的技巧和独到的气质表现在油布上,充分表现出苍老质朴的感觉,这可说是黄君大胆独创的格式。
3. 郑志道,1961年毕业于南洋美专,为目前马来西亚著名青年画家,作品曾在吉隆坡获奖多次。其画风亦分中国水墨画与油画两类,绘画题材充满抒情意味。他比较喜爱描画马来民族的生活情调,表现在画布上的画几乎每一幅都是一首抒情诗。其现代作品着重构图的解剖,色彩的应用与线条整理恰到好处,在凌乱中又着重整体的感觉。
4. 何和应,南洋大学文学士,曾任南大美术协会会长,在本邦画坛上是一位致力宣扬现代派绘画的先锋者。他的作品着重自然规律的表达。在其画布上出现的那些粗厉的线条与和谐的色彩,充分地表现出作者在经过深思熟虑后而形成的内在感情表露。
5. 吴仲达,1960年毕业于南洋美专。为目前画坛鼓吹现代绘画最落力之一员。曾在新加坡吉隆坡偕其他青年画家举行联合画展多次。吴君的作品在画坛上已享有相当高的评价,出现在其画布上的每一块色彩与每一根线条都在动荡着,明亮的色彩配合灵活与明显的线条,仿佛是蕴藏着作者内心的波动,是一位表现力极强的现代画家。
6. 董长英,以中国画的技巧发展现代油画为董君唯一的特色,表现在其油布上的每一笔、每一刀都蕴藏着韵力和情感,在灵活中见稳重,在凌乱中有韵律,其大胆的作风和尝试,为现代青年华人所追随者。
7. 陈贻僮,毕业于台湾大学艺术系,本地画坛上之宿将。其绘画倾钟抽象图案的表现,抽象的形体被简化而形成平面的构图,再加上强劲有力的黑色线条,使人有着稳重的感觉。
8. 沈板亮,1961年毕业于南洋美专,曾于1962年9月与其兄举行画展于本邦国家图书馆,当时舆论界所一致赞誉的年轻画人。沈君之绘画分为两类:油画与中国彩墨画。我们无论站在何角度看沈君的作品,都会同意他是一位表现力与创造力极强的青年画家。其画中灿烂的色彩与强烈的线条,可以代表着年轻人内心热情的火焰在燃烧。
9. 韩关清,1960年毕业于新加坡艺术学院,曾于1962年举行六人联展于维多利亚纪念堂。韩君的油画作品无论在构图上或色彩上都能与近代欧洲著名画家媲美,其画面上的构图变幻莫测;沉着的色彩在暗淡中显露着作者内心的情感。每一幅画都好像代表着一个迷人的故事,每一幅画都代表着作者丰富的创造力。
10. 孙琴安,他为唯一自修而成的青年画人,在1952年曾参加本邦华人青年美术研究会学习绘画,由于他的埋首用功再加上天赋的绘画才能,虽然是短短的几年,他的作品已能入选在当地的大小画展展出。孙君擅长水彩画与油画,他的现代油画作品注重技巧的表现,画面亦喜用强烈的色彩,倾重构图的整理,富于浓厚的抒情意味。
11. 罗福章,1962年毕业于南洋美专。罗君称得上是一位天才横溢的青年画人,在短短的几年绘画生涯中,他的作品入选法国、印度、日本、以及本国的各大小画展展出。其现代绘画作品倾向大自然物体的表达,亦是一位用强烈色彩作画的画家,其表现技巧与幻想力之强着实使人钦佩,他的设色是泼辣的,磅礴的。他的画正好代表着他内心的烈火和泛滥的情潮。
12. 陈彬章,毕业于新加坡艺术学院及南洋美专。曾获得美孚汽油公司主办全新美术比赛,高级组首奖。他的画风倾向抽象立体,沉着而有力的线条和笔触表现耐人寻味的画面,且能达到抽象立体那种澎湃的气魄。无可否认,陈君是一位表现力很强的现代派画家。
1964年的现代画展,在经济极端拮据情况下,会员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如期展出。不但阵容加强,对现代绘画的探索也更进一步。配合展出出版特刊一本,除各人黑白作品外,尚包括12幅色彩作品。
画展负责人说:“此时此地,我们没有深厚的艺术传统可凭藉,一切但凭我们的双手去创造。一般人所持的意识传统也不过是掠取别国的艺术传统,有什么光荣可自夸。如果我们有能力去创新,那才真正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因此我们的求新是出于自尊,我们的努力是为未来本国艺术的春天。”22
1965年10月2日到6日第三届现代画展于维多利亚纪念堂举行,中华总商会会长孙炳炎主持开幕。展出作品共124幅。油画、彩墨画、水彩画、取材、构图、设色,各有独特性。12位画家参展:黄奕全、曾炽豪、陈彬章、何和应、郑木奎、陈贻僮、韩关清、董长英、黄明宗、沈板亮、孙琴安,郑志道。23
主席黄奕全在开幕典礼上说:“自1963年发扬现代绘画艺术为宗旨,至今已两年。这期间虽然没有好的成绩表现,但值得慰藉的是各同道都非常合作,而且又不断得到老前辈的鼓励与支持,因此,我们是没有理由放下画笔的。……展出目的在于互相研究并希望唤起更多艺术者的共鸣。”24
他们的努力也的确得到共鸣——1965年樟宜空军基地美术教员参观现代第三届展后,赞赏这是一个富于创作的画展,特向现代画会理事洽商,邀请11月在樟宜空军基地展出让更多艺术爱好者参观欣赏。25
结语
一群热爱现代画的青年,受到觉醒年代的感召,他们凭借不因袭旧法,力求创新的艺术理念,呼出——创新才是新加坡的艺术,新加坡的文化。从1963到1965年,举行了三次现代派画展。展品以抽象的概念排除形象的再现,用单纯的波动线条,清新的调和色彩,简单明快地表现画家内心的感受。他们的努力给新加坡的绘画艺术语言形态朝向多元化的发展谱写出新篇章。新加坡独立后,现代画会的画家秉持既往的创作理念,并逐渐走出国门,向国际画坛进军,把新加坡的现代画作介绍到海外各地!
作者为本地美术史研究学者
1 《南洋商报》,1963年5月21日,页6。
2 《南洋商报》,1963年10月17日,页6。
3 The Straits Times, 22 November 1951, Page 4.
4 《南洋商报》,1953年11月7日,页 6。
5 《南洋商报》,1961年8月22日,页5。
6 《南洋商报》,1960年6月3日,页8。全新第一届美展,文化部长拉惹勒南开幕辞。
7 《南洋商报》,1962年11月30日,页13。
8 刘思伟《1963年现代画展之缘起及影响》,见《新加坡现代画会五十周年纪念刊》,2014年。
9 《南洋商报》, 1966年11月17日,页16。
10 《南洋商报》,1963年5月21日,页6。
11 郑志道,沈板亮访谈,2022 年11月12日。
12 刘思伟《1963 年现代画展之缘起及影响》,见《新加坡现代画会五十周年纪念刊》,2014年。
13 钟瑜《苦学成名的青年画家——写在黄明宗出国深造前》,见《南洋商报》,1964年6月29日,页6。
14 《南洋商报》,1964年8月17日,页7。
15 姚梦桐《艺研会与巡回美展——狮岛的历史记忆》,见《怡和世纪季刊》第 40 期,新加坡怡 和轩俱乐部出版,2019年,7月。
16 姚梦桐《他们走过的峥嵘岁月——掀起赤道艺术研究会的重重面纱》,载《怡和世纪》第41与42期,新加坡怡和轩俱乐部出版,2019年10月,2020年1月。
17 《南洋商报》,1963年10月25日,页15。
18 《南洋商报》,1963年10月28日,页8。
19 《南洋商报》,1964年6月17日,页7。
20 《南洋商报》,1964年11月12日,页12。
21 《南洋商报》,1964年11月8日,页6。
22 《南洋商报》,1964年11月12日,页12。
23 《南洋商报》,1965年10月3日,页12。
24 《南洋商报》,1965年10月3日,页12。
25 《南洋商报》,1965年10月7日,页14。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