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张骊

乘风破浪Vs.披荆斩棘

性别综艺的热浪和困惑



现象级的“她综艺”:填补性别团综的市场空缺


2020年暑期,中国的“造星工厂”湖南卫视重磅推出了预热已久的女性团综真人秀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获得了市场的热烈欢迎,节目的话题总阅读就超过440亿,节目播放量超50亿。接下来每年暑期推出了第二季和第三季,参加节目的明星“咖位”也越来越高,无论从市场反映还是女明星的积极程度来看,“浪姐”都大获成功,成为近三年的现象级综艺节目。节目的定位是熟女综艺,选择30岁以上的女明星,口号是“三十而骊,青春归位”,试图展现女性打破年龄天花板的一面。这种定位的综艺在中国国内是“初次试水”,在节目预热时,就获得了网络舆论热烈的讨论,贴切迎合了年轻人,特别是女性对于性别议题日益增长的关注与兴趣。可以说,这个节目的定位填补了国内综艺的市场空缺。


同时,女性观众也是综艺节目的忠实粉丝。疫情之下,影视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但是这些室内录制的综艺节目却抓住了机会。受众居家隔离,拿这些节目作为消遣娱乐。于是各类综艺节目轮番上阵,成为热潮。同时这些节目满足了艺人在疫情期间的工作需求和“翻红”的期待。无论是《乘风破浪的姐姐》,还是接档播出的《披荆斩棘的哥哥》,熟龄艺人“翻红”是一个核心卖点。在粉丝经济的浪潮下,这些曾经红过的明星,想抓住机会东山再起,就必须借助粉丝的力量,也就是流量的贡献。最有话题度,最能贡献流量的,莫过于这些综艺节目。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两档分别代表女性和男性的综艺节目,在舆论场内掀起了不小的浪花,为微博贡献了不少话题。在粉丝助攻下,明星动向时时制霸热搜排行榜。


电视节目的性别再现:引发的公共话题和性别可见性


综艺节目在中国有很高的关注度。浪姐更是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爆炸式的关注与讨论,这与节目组的刻意营销不无关系,但也是踩准了在中国的舆论现象——性别议题日渐获得网民的欢迎。尤其是女性受众,其性别平等意识在互联网空间内获得启蒙,对各类节目和影视剧中的厌女文化感到愤慨,又要面对现实中女性权益遭遇的困境,苦于性别话语无法寄托在一个安全的公共话题中去表达,而《乘风破浪》正是看准了这样一个机会。


相比于青春偶像选秀综艺,浪姐首先就以女性年龄为切入点,结合社会现实中30岁以上女性的就业难等现实,把女性对事业的想象投射在30+女明星身上,以期女性打破现实藩篱,实现事业翻红的勇气和决心。参与节目的不乏50岁以上的伊能静、钟丽缇、那英、张蔷等女明星。中国女性的退休年龄目前是50或55岁,普通女性在这个人生阶段结束事业,回到家庭。许多30+女性面临着严重的年龄焦虑,因为年龄歧视更针对女性群体。节目通过女明星们的“二次创业”带给普罗大众示范效应。这些女明星们依然卖力学习唱跳,打破自身局限,展现成熟女性闪耀的魅力和力量,给了很多普通女性以鼓励。


节目营造了女性互助的气氛,表现了女性友谊的温暖和坚实。“团综”强调合作,强调“团魂”,这也呼应了网络舆论中“girls help girls”的女性主义口号。节目中女明星们互称”姐姐“,也应和了节目名称,同时使得这个称呼,成为女性群体心照不宣的身份文化。女明星们在节目中除了表演之外,还有各自成长经历的叙述。即便是女明星,也会遭遇自小的原生家庭问题,职场事业上的性别偏见,婚姻家庭的矛盾。通过这些女明星的叙述,观众既看到了她们的个人成长史,也看到了性别歧视和偏见在任何一个女性身上都会发生。这种性别议题的可见性,正是这个节目带来的全民讨论的重要社会意义。普通女性遭遇的不公和歧视,在舆论场的可见度偏低,除非是遇到了极为恶劣的社会事件。


男凝之下的女性综艺:无法离开的性别偏见


第一季浪姐以女性精神大旗开创了收视高峰,极高的话题讨论度,也带来了很多争议。节目的规则是女明星们通过几轮个人和组合的唱跳节目,通过评委和观众打分,逐渐淘汰,最后剩下的几人成团出道。女明星在表演秀当中,尽力展现自己的歌唱和舞蹈技能,以及表现个性和魅力,以期获得粉丝投票。多留一轮,就多一次舆论热搜的机会,这是明星们努力拼搏的重要原因。节目组在赛制安排和后期剪辑方面,刻意打造了“CP”(Coupling,意为人物配对关系,不限性别和情感类别),以及“互扯头花”的负面桥段。有“负面新闻”的女明星更易上热搜,粉丝则沉浸于口水大战。陷入这类热搜的女明星和节目本身,脱离了原本试图打造“女性独立”和“女性互助”的初衷。


女明星们姣好的面容和身材,作为和年龄冲突的一种卖点,来吸引网民讨论。虽然看的是熟龄姐姐,但是仍然以一种审阅少女身姿的眼光来看待这些明星,作为“正面教材”。“冻龄”仿佛是女明星首要的功课,无论是多少岁,都依然要保持二十多岁女性的外貌和身材,没有皱纹,腰肢纤细,瘦如纸片。“王心凌男孩”的热搜,除了歌曲回忆之外,营销的是王心凌二十年来外貌不曾变化,依然是可爱美少女的形象。这对于普通女性来说,虽然看似“励志”,实则依然陷女性于容貌焦虑。


女明星们在节目中,主要展现的是舞姿,因为女团本身是以少女唱跳见长的。即便是50岁以上的女明星,也必须练习这些轻盈复杂的舞蹈动作,并且为了获得观众投票,还要表演下腰、劈叉、吊威亚。在现场拍摄时,不少镜头是仰视的角度,几乎要拍到女明星走光。节目组还安排了诸如“郁可唯的腿”这样的热搜话题,对比郁可唯在歌词里对女性审美标准的不屑,真是莫大的讽刺。到底是姐姐们突破自我,还是服从了大众对女性的审美?节目的价值初衷和热搜舆论,背道而驰。空有女性独立精神的初衷,实际缺乏对女性价值的想象力,只是在吃“独立女性”人设营销的红利,借助姐姐的故事性和人生戏剧性来制造话题。这一场关于中年女性的盛大幻梦,最终只是性别的社会议题的流量变现。


披荆斩棘是性转版的浪姐吗?


《乘风破浪的姐姐》获得了收视热潮和舆论巨浪之后,乘着浪姐的话题热度,湖南卫视迅速推出了男性综艺《披荆斩棘的哥哥》。但这个综艺并不以男性艺人的年龄为主要卖点,参与的艺人也有二十多岁的。这个名称一开始就遭到了女性主义者的嘲讽,在男性占据性别主导权的社会里,不愁工作机会的男明星,并不需要“披荆斩棘”。不同于女明星对节目的热情和积极性,许多男明星并不屑于参加这类综艺。节目并不以男明星的外形为卖点,不需要他们保持年轻的体态和身姿,一些发福男明星被嘲讽“油腻”。节目赛制上和浪姐差别很大,无需男明星们卖力表演来争取名额,也不需要他们像姐姐们那样高强度的舞蹈表演,给了男明星很宽松的氛围和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类似浪姐中的“扯头花”剧情也没有出现。粉丝们因此评价哥哥们比姐姐们坦荡。节目定位是怀旧,打情怀牌。比起女明星们唱着一些陌生小众的改编歌曲,男明星们唱响大众耳熟能详的怀旧金曲,和观众的互动更佳。


虽然借助了浪姐的影响力,哥哥们的节目并无性别议题的涉及,无论是赛制还是热搜,都不能算是浪姐的性转版。虽然由于霍尊等被封杀的“劣迹艺人”,遭遇了女性主义者的吐槽,话题度也没有浪姐高,但并不影响节目连续开了三季,有更多知名艺人加入。


“她综艺”VS“他综艺”:性别话题真人秀何去何从


性别综艺究竟是促进了性别平等,提升了性别问题的可见性,还是以性别为噱头,进一步强化了性别刻板印象而捕捉流量,成为一场性别消费主义狂欢?标榜“独立女性精神”的女团真人秀节目,是中国日趋成熟的娱乐工业的当代产物,但本质上仍然是按剧本进行的营销,很难说明代表了实际的社会观念进步。同时,男团真人秀节目,打着怀旧旗号,也未能体现出男性在性别观念上的进步,“披荆斩棘”更是无从说起。这些以性别为出发点的娱乐工业产品,是否真正改善了性别舆论环境?抛掉了价值内核的性别综艺,在吃性别话题红利的路上还能走多远?明星的生活对现实中的男性女性有多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娱乐节目本身并不承担社会议题讨论的责任,但是作为网络舆论的话题中心,又无法逃脱社会议题的审视。在商业成功的考量之上,娱乐节目需要考虑社会议题呈现的公正性,而不是加固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尤其对于女性综艺节目来说,要具备对女性议题真正讨论的勇气,而不简单地将女性议题作为流量密码。


作者为厦门大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博士生

Comments


⏏回到顶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