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林臻

厨余

相信至今仍有人记得先贤陈嘉庚的一句名言:“钱财如粪土,要用才有价值”。他语重心长。显然不是针对某些人,主要还是一番自我的心迹表白。为人共知,他毕生投资设厂 ,振兴民族工业,国内创办大学、学府,国外兴建中小学校,抗战期间发动筹赈活动……凡此种种,出钱出力不在少数,尤其毁家兴学,造福各家与芸芸学子,更为人称道。


来自农业社会的陈嘉庚,天天耳濡目染,对种种农间事物,当然了如指掌;因此,他顺口以粪土比喻钱财,两者都是肥料,价值同在,并不出奇。


如果活到今天,陈嘉庚的新见闻也许促使他,更坚信自己的当年所作的一番比喻确实不虚。在科学技艺不断跨越又超前,社会与环境相应改进的客观条件下,诸如垃圾、粪便之类的污秽,已陆续“漂亮转身”再生成了有用、有价值的物质,继续造福人类社会。


不久前消息传来,有关部门已着手将每天数量庞大的厨房弃物加以收集、分类、清理,进而提炼为沼液/沼气、化肥、工业用料等等。曾有一套视频播出:一座占地广阔的庞然大厂,管管道道、层层叠叠设备完善、先进,废物从这一头源源倾入,经过管管道道层层筛选,若干时候,即见那一头各种再生的成品出现眼前。其中的演变不得不令人大感神奇。


废物不废;厨余的用处其实并非始于今朝。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岛国郊区的住户每隔三、两天总会见到上门来收集厨余,多少不拘,逐家逐户“集腋成裘”荟为一大桶,闽南语称为“收(cin5冷也)饭”,可供喂猪、喂鱼、喂鸡鸭食用,是综合饲料出现之前农家的唯一选项。每个提供家庭每月得到的回报,通常是十粒新鲜鸡蛋,或者其他农产品。厨余不致弃之无用,反而换得几许“甜头”,供需两方各有所得,皆大欢喜。


另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小插曲。比起小家小户来,无论数量、丰富、多样化,应以酒楼、餐馆与

大户人家一天几十桌的残肴剩渣为最。各家厨手与服务员把所有的厨余统统倒进大桶里,再批给二盘手;二盘手取回剔除其中的骨、刺与其他杂物,再重新熬煮,烩就一锅又一锅热气腾腾、香味四溢的“大杂烩”。之后便有三三两两的挑担小贩上门取货,再沿门逐户兜售“好味”,或摆在巴刹门口贩卖。草民亚只花三几毛钱就可以买到一道现成的菜色,今晚的晚餐自然丰富一点。从来不曾尝过“天鹅肉”的小孩儿,谁个眼明手快,抢到一片鲍鱼、一段刺参什么的,含在嘴里久久不舍得吞下,乐得眉笑眼开,无异“天鹅肉”已经入口。


邻家亚说得一点不错:“垃圾(lap7Sap7)吃,垃圾大”,若干年后,一根根铁杆子正是如此这般炼成得的。一旦先贤再度睁开眼睛,“当惊世界殊”,与此同时,也欣慰自己当年的预见果如其然。


(阁下如有同感,请在文末点一个赞,心领了)


作者为本地作家

コメント


⏏回到顶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