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林高丕

职称膨胀

“语言过度膨胀,与通货膨胀一样,都是社会的一种病态。”

世界何其不幸,碰上新冠疫情肆虐,俄乌战争又骤然而至,搞到物价高涨,普罗大众苦不堪言,经济学家把这现象称为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导致大家荷包缩水,属切肤之痛,大家都很有感。社会上流行另一种“膨胀”,我们姑且称它为“职称膨胀”(Title inflation),属于“语言膨胀”(Language inflation)的一种表现,大家对此却好像视而不见。


新冠疫情流行期间,我们在小贩中心、巴刹、公园总有许多机会和“大使”不期然而遇,这些“大使”听起来名头响亮,大家可别把它与驻外大使或者巡回大使相提并论,实际上他们的工作只是提醒大家要保持安全距离,检查大家是否都带上口罩,全称是“安全距离大使”(Safe Distancing Ambassador)。按其工作性质,我们过去把从事这类工作的人员称为稽查员,或者是安全稽查员,更接地气的称呼是“地牛”。


当然可举的例子还有许多,比如什么“数码大使”、“亲善大使”等;以前的推销员在名片上就是老老实实地印上“推销人员”(Sales Personnel),后来改为“推销执行员”(Sales Executive),近来层层加码,什么“推销协调员”(Sales Coordinator)、“推销工程师”(Sales Engineer)各种名堂陆续出现。


有人说一些比较低薪工作,或者是工作门槛较低的工作,很难吸引人来应征,适当地换个较好听的名堂,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热忱,有助于改变社会上一般人对这类工作人员的观感。我们看到,以前我们称之为“巴士司机”,现在改称为“车长”(Bus Captain)。之所以改变称呼,据说是因为巴士司机经常受到无理乘客的谩骂,甚至是殴打,司机又必须严守“骂不还口、打不还手”。为了杜绝这些事故发生,让巴士司机得到应有的尊重,所以改称“车长”,希望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形象。实际上有效吗?我是存疑的。君不见现在巴士车都在显著的位置张贴告示,警告乘客不许谩骂、殴打车长,否则施以重罚。其实要提高车长的形象,公司和大众都有责任:公司要适当提高车长的薪金和工作环境,以激发他们的热忱投入工作;也要教育社会大众,工作不分贵贱,不要存有歧视心理。


对于像“车长”这类职称的改变,我是打从心里赞成的。记得小时候,一般家长要勉励孩子读书,总喜欢这么说:要好好“读册”,大了才不用去“扫土脚”。“扫土脚”是当年大家对清洁工人的称呼,当然含有贬义。当年的华文报章一般使用“清道夫”,看起来有点文言味道,不过,贬味犹存。现在看到报章以“清洁工”来称呼,相信是受中国大陆流行的构词法影响,就如流行一时的“农民工”之类,实际上还是有点歧视的意味。我比较赞成用“清洁员工”,或者直接称之为“清洁工人”也可。


搞不懂是华人对“官衔”的喜好,还是对英文“officer”的误译,如今许多公司的职称均喜欢以“官”来称呼,比如CEO称为“首席执行官”,CFO称为“首席财务官”。现在不像在满清时代,有钱就可以买个官衔,讨个官来做,公司封高管为官,满足大家的官瘾皆大欢喜。最为可笑的是最近在《联合早报》,看到某个社团的特刊,把卸下职务的前主席封为“资政”。小小社团,何政可资,这种职称用法可谓滥用词语,膨胀太甚,不足为训。


讲到官瘾,连贵为“美猴王”的孙悟空也不能幸免。在《西游记》中,美猴王大闹地府,玉帝听从太白金星之劝,把他招安到天庭,封他做“弼马温”。所谓“弼马温”,乃天庭以“避马瘟”谐音作为官衔,糊弄美猴王,其职不过是管马厩的小官。美猴王知道受到天庭戏弄,是可忍孰不可忍,把天宫闹个天翻地覆,重返花果山当他的“齐天大圣”,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


所以说“名”与“实”要相副,才不为过。老子说:“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清楚地指出“名”带来建构等级及制定相关名分的阶层制度的设计。立制度、定名分、设官职,不可过分,要“知止”,适可而止。孔子也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语言过度膨胀,与通货膨胀一样,都是社会的一种病态。


作者为文史写作者

Comments


⏏回到顶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