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题目难免给人一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因此让我开宗明义讲清楚:这篇文章不谈中国网球女将彭帅的私人微博文章内容,也不谈论文章所引发的那些沸沸扬扬的国际争议,只集中讨论她在2021年12月19日接受新加坡《联合早报》的独家采访后,国际媒体对早报的突然关注和陈述。
在那个简短的采访中,彭帅主要谈了三点:强调她从未写过说过自己曾被性侵;她的行动一直都很自由;早前写给国际女子网球协会(WTA)主席的信完全出自本人意愿。
早报除了详细报道彭帅的谈话,还将采访过程的录像放上网,让受众可以原汁原味听到她和记者一问一答的访谈实录、看到她谈话时的神态表情。由于这是她去年11月2日在微博发文后第一次露面和接受外国媒体采访,自然引起了国际媒体的巨大关注,纷纷转载早报的报道和转发或摘播视频的片段。
但也许因为这个独家采访传达的信息不是西方(包括日本)媒体爱听的,它们似乎转载得有点心不甘情不愿,一面引述早报一面给它扣帽子,试图通过抹黑或抹红早报的方式,质疑彭帅的谈话内容。
西谚有云:“Don't shoot the messenger”(勿斩信使),意思是不要因为接到的是坏消息就迁怒于传播者。这一次,西方媒体似乎忘记了这句凝结着古人智慧的谚语,纷纷“迁怒”早报。
由于“联合早报”对西方读者来说是个陌生的名字,它们在提到早报时大都会简单介绍一下,例如有个别西方媒体会说“联合早报是唯一获准在中国公开发行的外国中文报章”,这倒符合事实。但更多的是为早报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亲北京的”,“替中国说话的”,“一家像中共的《环球时报》那样提供亲华宣传管道的报章”……;另有一些更不怀好意地将新加坡政府和华人扯进来:“政府控制的”,“在华人占多数的新加坡,联合早报有偏向中国的倾向”。像英国的《金融时报》那样在引述早报时不贴上任何标签是极少数的例外。
其实,若觉得早报这则报道不可信,大可不要转载,置之不理,但为什么却要一面转载,一面又“怒斩信使”,乱贴标签,还谴责早报“被利用”呢?我出身国际新闻专业,对西方主流媒体毫不陌生,见识过它们如何获得一些重大的独家新闻——我就不相信它们敢拍胸膛夸口说自己从来没有直接或间接、有意无意地“被利用”过!
那么,它们迁怒信使的用意何在?是要质疑彭帅言不由衷吗?还是质疑她被逼露面?
对这些问题存疑本身是合理的,任何媒体都完全可以根据早报的报道内容,尤其是那个录像视频去进行细致的分析、根据彭帅的处境和中国的大环境去进行评估,然后做出自己的判断或结论啊!例如,《金融时报》在转载早报的同时就评论道:彭帅的这番谈话“难以平息她当初的博文所引发的争议”。相对于那些试图通过抹黑或抹红早报来质疑彭帅的同行,《金融时报》显然专业得多了。
其实,从一些主流媒体和跟着起哄的社交媒体的报道看来,我怀疑它们可能没有认真看完早报那个视频,甚至也没有真正看过彭帅11月2日那则用中文书写的博文,而是人云亦云,跟风炒作。网上搜索了一下,发现与我持同样怀疑态度的大有人在。
更令人不齿的是,除了迁怒早报之外,一些媒体还进一步对采访彭帅的记者进行人肉搜索,挖掘她的出身履历从而质疑她的记者身份和客观性,并质问早报为什么不派遣驻上海特派员去采访,而派这个驻上海业务代表去。我不禁要反问:为什么不专注于采访的内容和成品,就事论事,却舍本逐末去炒作这些无关紧要的鸡毛蒜皮小事呢?如此不对事却针对人,节外生枝,不但很不专业,而且已迹近无聊。
这名记者我认识颇深,可以确认她是一名优秀的新闻从业员,非常称职,而且不久前还担任过早报驻上海特派员。至于为什么派她,我不得而知,但根据我多年指挥采访工作的经验,在接到突如其来的采访任务而主线记者却刚好不在时,临时调派其他人上阵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
若只是迁怒或抹黑早报倒还罢了,因为这毕竟是某些西方媒体惯用的手法,更令人不安的是那些标签和陈述的弦外之音,尤其是在这个时候拿新加坡华人占大多数这一点来做文章,那就不得不让人警觉其挑拨离间的意图了。
一些西方媒体获知早报是唯一获准在中国公开发行的外国中文媒体时有如发现新大陆,以为是近来的事情,就想当然耳地想象早报是以“立场偏向中国”、“替中国宣传”等作为利益交换获得这种特殊待遇的。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最近那篇题为《拥抱祖国——中国的宣传人员正在争取东南亚华人》的文章就对早报做了这类影射。但这其实也不能全怪它们,因为这类错误的刻板印象是本地某些别有居心的人,尤其是反主流华文媒体的社媒“运动分子”(activist),经年累月刻意营造的,他们不但误导了那些不懂中文或不看早报的本地人,也影响了一些西方媒体。
其实,联合早报早在1993年3月1日就已在中国登陆,成为第一家(也是至今唯一)获准在中国发行的外国中文报。1995年8月15日,早报成为全球第一家上网的中文报后,更是登堂入室,进入中国的千家万户。中国政府严厉控制境外中文媒体网站落地,却对早报网开一面,但早报网在中国也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
从中国读者的反馈得知,早报在中国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早报有很多在中国媒体上看不到的新闻和言论,尤其是关于台海两岸关系的,甚至一些有关中国本身的;二是早报对中国的态度是客观中立的,就事论事的,不带有先入为主的成见或预设立场,这是它与一些境外中文媒体不同的地方。
早报在中国大受欢迎的事引起了建国总理李光耀的高度重视,称早报为一项“国家事业”。他在2003年9月6日早报的80周年报庆晚宴上说:“早报网在华人世界拥有广大的读者……大部分在中国,这使早报成为中国的一个著名品牌。不管结果如何,维持至少一份高素质的华文报符合我们的国家利益,这份报纸就是早报。这是一项我们必须竭尽所能去促进的国家事业。”
早报是一份新加坡人办给新加坡人看的报纸,却在无心插柳之下吸引了无数中国读者的眼球,缔造了媒体传奇。这个传奇得以一直延续,就是因为它强调本身的独立性,坚持对中国采取客观抽离的态度,用第三只眼看中国。
这种“不站在中国人的立场看问题”的态度,多年来一直引起一些误将新加坡华人当“自己人”的中国读者不满,动辄对早报以至新加坡口诛笔伐,讥讽我们为“外黄内白的香蕉人”,甚至对那些批评中国的文章作者恶言相向,怒斥他们为“汉奸”。
中国的中央或地方政府也不是对早报没有意见的。早报网不时会因为刊登某些新闻或言论而遭屏蔽,有时还屏蔽相当长的时间,这恰好就印证了早报的独立性。这些事实充分说明,所谓“早报是中国的宣传工具”的说法毫无根据,是无稽之谈。
备受中国知识界推崇的《南方周末》在2013年6月8日发表了一篇题为《国际友媒<联合早报>的中国道路》的文章,对早报的中国新闻方针做了颇有深度的评析。该文作者李婕就认为:“早报对中国的报道中常常立足于‘建设性’批评,而非像西方媒体对政府常常持怀疑态度。”
李婕访问了新加坡的泰斗级媒体学者郭振羽教授,并引述他的话作为文章总结:
“早报的做法基本和(新加坡)政府一致,文化能够和大中华文化圈互动,但是在政治上要保留‘独立的认同’……早报没有滥用它的特权。它不是没有妥协,但也不是没有自我节制。它总是有不同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大家还是觉得它有公信力。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的各种意见会在早报这个平台上交汇。
“郭振羽觉得,这就是早报中国报道的价值体现。”
作者是《联合早报》前总编辑
* 本文不代表早报立场
Коментар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