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版《石头记》札记之一
文:雨石
一
犹记半世纪前,曾读过1957年中国作家出版社出版、启功注释、周汝昌等校订的《红楼梦》120回通行本,故事的梗概依稀记得,但对80回《石头记》原著的了解,其实是很肤浅、很片面的。
去年底,一位李姓年轻朋友赠我译林出版社2017年版,2019年第三次印刷的《石头记》,收进脂砚斋的点评和周汝昌的校批。大开本,分上下册,合计1068页,红色外皮,盒式装潢,美观大方。此书于我恍如隔世,为了不辜负年轻人的好意,也为了弥补早年读书不求甚解的缺憾,我认真地把原著读了一遍,既可破疫情之闷,又期望重新感悟一番。
曹雪芹终其一生才完成一部不朽之作,当初书名不一,或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或《情僧录》,或《红楼梦》,或《风月宝鉴》,或《金陵十二钗》。《脂评》提到曹雪芹的手稿原有110回,后30回一说借人阅读而佚失。稍后,高鹗在程伟元的配合下,续写了后40回,成为200多年来通行的120回《红楼梦》。周汝昌在新版《石头记》序言中,称程高后40回为伪作,写作动机不良,多处与曹雪芹原作的主旨背道而驰,乃至贬损曹雪芹本人和原著的形象,“愿读者详辨真假,勿为所惑”。
二
新版《石头记》的最大特色,是紧随原著放大的字体,分别以细小红色和紫色字体,补上脂砚斋的点评和周汝昌的校注和导读,有助提升读者对原著的理解。特别引人兴趣的是,周汝昌考证脂砚斋是“金陵十二钗”之一的史湘云化名,指出“脂评”透露出“女性的口吻和心态”,如“脂评”谓:“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书未成,芹为泪而逝。余尝哭芹,泪亦殆尽”,又谓:“今而后,惟愿造化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因此,他进一步断定此书是曹雪芹夫妇合作而成。
周汝昌原是胡适得意门生,后另辟蹊径,续对《石头记》或《红楼梦》进行考证和研究,锲而不舍,终生不弃,成果累累。许多不从意识形态出发的精辟见解虽备受争议,但独到之处仍引起学术界高度关注和重视,被公认为新中国红学泰斗之一。
曹雪芹在世42载,经历过显赫家族的最后沉沦,但他特立独行,立志要在社会浊流之外,为他敬佩的一股清流立传。所以,尽管生活多么潦倒,“茆椽蓬牖,瓦灶绳床”,却丝毫不影响他的“襟怀笔墨”,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直至脂砚斋于甲戌年(1754)钞阅再评,才正式命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周汝昌以九旬高龄,于2007年完成兼容“脂评”和他本人校注的《石头记》。可以理解,他是出于对曹雪芹和脂砚斋的尊重仰慕和研究心得,从原著留下“我未学,下笔无文”的自谦语,以及“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心声中,读出了《石头记》的博大精深,这也是我们对待此书应有的态度。
三
读着读着,你不禁浮想联翩:为什么清末著名诗人黄遵宪称之为“开天辟地以来第一部奇书”,为什么大文学家鲁迅说“自从有了《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为什么周汝昌无怨无悔把一生献给了“新红学”?你惊叹真正伟大的艺术创造,是如何用生命和灵魂来完成的。从屈原到《离骚》、《天问》,从司马迁到《史记》,从李杜、文天祥、岳飞到他们的诗篇,从八大山人到他的笔墨,从徐悲鸿到他的绘画,从聂耳、冼星海到他们的音乐,从鲁迅到他的文学事业,从无数先烈到献出性命那一刻的吟咏,联系到眼前的《石头记》,你为先辈们呕心沥血,铸就精神灯塔,引领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而由衷感佩!
没有曹雪芹十年磨一剑的艰辛和执着,那郁结在心中的感受和真情,对文学的诚敬和挚爱,对“历历如绘”的种种情状的描绘,何以转化为一部旷世巨著,恢宏恣肆,典雅清丽,奇幻而不唐突,纠缠而不失主旨,写情而不落俗套,写人则恰如其分,写景变化万千,写物抓住要领,文心匠意,淋漓酣畅。
《石头记》借助形形色色的人物,组成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展现一个时代和封建社会的面貌,留下艺术创作的典范。作者对人物的经营,层层推进,柳暗花明,笔墨多变,情节的发展,与人物性格紧紧相扣。读者从文本出发,参照“脂评”和“周注”,既收获审美愉悦,又提升鉴赏水平。如果说我们的文学作者需要向经典学习,汲取丰富的文学营养,扩大文艺视野,曹雪芹原著无疑是值得认真看待的。古人曰:“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不可不慎也。
四
艺术创作离不开作家的生活阅历和真实感情,他的社会观、价值观和洞察力,文学的积淀和素养,以及作家本人的个性、天分和独创性。曹雪芹具备了所有这些条件,难怪《石头记》原著缺了三十回,却无损于它的光辉和魅力。综观全书,以下几方面令人感触尤深。其一,文化气息贯穿始终;其二,想像空间既大且奇;其三,匠心独具,傲步文坛;其四,底蕴深厚,布局奇妙;其五,一笔多用,多笔一用。
明清两代的人文思潮,有力冲击腐朽的封建体制和愚人文化。秉承这种思潮,曹雪芹塑造了以贾府为中心的封建大家族和传统的叛逆者——贾宝玉和林黛玉,写尽世态,刻划身边各类“浊物”、“蠢物”,真情描述单纯而善良的“儿女情长”。原作紧扣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所以书中人物纷繁,性格各异,遭遇不一,但作者不以非白即黑,非好即坏待之,人物的多面性和丰富性跃然纸上。更妙的是,此书一开始就把读者引入奇幻世界,女娲补天余下的一块已通灵性的巨石,如何被点化为一颗晶莹剔透的宝玉,由幻化为豪门公子的贾宝玉衔着诞生贾府。巨石,宝玉、贾宝玉,三位一体,真真假假,错综交织,演绎成一连串如幻如梦、真假难分却具有深层意义的人事纠结。“贾不假,白金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丰年好大雪(薛),珍珠出土金如铁;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现实世界的荣华富贵终归要破灭,人间缱绻缠绵的真情和善美得以永恒。这一切都归功于曹雪芹对文学的虔诚,让“白茫茫大地”上奇葩绽放,永不凋谢,给后世留下无价的精神财富!
作者为自由撰稿人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