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主义或观念论是哲学上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观念是人类思考的基础,对个别事物形成的观念,让人类可以建立完整的思想脉络。但是法国笛卡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和英国洛克为代表的经验主义,对观念的来源却有很不一样的解释。笛卡尔相信观念有先天存在的部分,也就是一些观念是人与生俱来的,人天生就会加以认可或接受;但洛克则认为没有与生俱来的观念这回事,因为如果有的话,应该每个人一出生就会知道、就能理解,但事实上并不是,像婴儿和智力有缺陷者就无法自动理解很多事物和观念,因此这一派认为,观念必定是后天通过学习与教育才获得的。
几百年来,西方思想界历经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诞生了无数思想家,在很多知识和思想上做了很细致而深入的分析与分类,奠定今天人类在很多学问上的基础,从法律、政治、伦理学、数学到经济学。其中很多哲学思想在一般人看来,甚至有点钻牛角尖。
思想家的目的是把各种观念拆解、分析,从观念的起源、脉络和意义上去追究,这种做学问的态度甚至近乎“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境界,其中也不乏一些有趣好玩的地方。
正是这种深入探究,让哲学成了深奥的学问。但哲学是不可少的。今天很多博士学位的英文就是Doctor of Philosophy(PhD,哲学博士),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对很多学问和知识来说,读到最高深处,一定会接触到哲学思想,属于哲学层次。
哲学在某一个方面,就是研究观念的学问。观念的探究不但对做学问的人很重要,对想了解世界或仅仅想知道“人生有什么意义”这类问题的人来说,也很重要。从具体的事物,像日出日落、形状、颜色、种族,到抽象的仁义道德、杀人偿命、宽恕爱人,诸如此类的观念,几乎都是在每个人的成长背景、家庭环境、社会教育等多种元素下逐步形成的。今时今日,这种形成的容器(环境)又多了网络和社交媒体,也变得更加复杂。
人的观念会随着对知识的吸收思考、个人生活环境的变迁、周遭政治经济形势的改变,而在一生中出现多或少的改变。一般来说,最初的观念几乎都来自父母和家庭,特别是母亲。极端的例子是一个人类婴儿如果在森林里由动物群抚养长大,行为和语言能力就会变得更接近那种动物。但他(她)内心有没有属于人类的某些观念,是另一个问题。
因此,人类从家庭中一路成长,父母、亲戚、师长和往来的人群都会影响他对事物的观念。一句流行的话说“不要让贫穷限制你的想象力”或者“不要让环境限制你的想象力”,说的就是环境或经济条件会决定人们接触到的观念是多或者少。例如,在一个国际都市和一个乡村,接触的观念和人差别会很大,也会决定一个人能接触到多少观念,发展出多少想法。简单地说,就是“见识”多少的问题。
当然,在网络时代,身在深山或许也能掌握全世界的讯息,甚至和大都会的人交流都没问题,因此环境因素或许已经不是决定观念与思想的重要条件,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其实这点在古时候也有例外,例如诸葛亮隐居偏乡,并不妨碍他能掌握国际大势,制定经纬方略。但一则他是极少数聪明的人中龙凤,二则过去的世界格局也比较简单。
在过去,一个人的一生很可能都只遵循某些观念,不轻易改变,例如男尊女卑、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诚实做生意、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积善之家儿孙满堂等等。
到了近代权力意识兴起,不到百年之间,很多新观念都成了理所当然的常识,包括投票权、男女平等、言论自由、社会福利、国际贸易规范等等。更近期的观念则有同性恋结婚权力、动物保护等等。一些观念属于个别国家发展过程演变而来的特点,例如拥枪、组屋种族比例等。
诸如此类的观念,都随着人类社会包括经济、科技和人文思想的发展,而不断叠加,有些观念淘汰了过去的想法,有些则是增加并且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和价值观。
当然,有一些观念逐渐普及成为人们的共识甚至国家稳定的基础,另一些则因为社会缺乏共识而不能被接受。无论接受与否,其中的论述也都涉及各种观念,知识分子必须提出各种观念形成的论述,来阐述自己的主张,以期达到移风易俗或者捍卫传统的目的,而广大人群则根据各自的观念形成的理智和情感,思考各种社会变革的议题。
所以,观念的改变,小则影响个人与家族的命运,例如要不要离开父母移民远方、要不要接受异族或不同宗教信仰的配偶,这些都曾经是很多家庭面对过的纠结,它必须改变“父母在不远行”、“安土重迁”和祖先信仰等等长久的观念。今天发达国家越来越普遍的不婚或者不打算生儿育女的现象,其实也是基于观念的改变,但这个改变就不仅是影响个人和家庭,更将影响族群延续与否。
从大的方面看,观念的改变更会影响国家乃至世界的命运。
中国两千多年来的王朝政治,一直在帝王家族兴衰——农民起义(或外族入侵)——改朝换代之间循环往复,这一政治发展模式不能突破,与王权观念根深蒂固,民权观念没有建立息息相关。直到清末,知识分子和革命党引进各种不同的政治观念,才大规模改变了人们的思想,于是各种政治和文化主张纷纷产生。
在欧洲,延续千余年的东罗马帝国灭亡后,很多希腊文原文圣经经典被带到西欧,触动了马丁路德等研究者的观念革新,加上活版印刷术的技术变革,进而推动了浩浩荡荡的宗教改革运动,以及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启蒙运动等一系列改变世界的事件,影响至今。
观念是人类思维的基础也是结晶,如何思考会决定行为,行为则会产生后果。古时候国家之间没有和平共存、共同发展的观念,而是以征服为目的,王室或国家之间缺乏维持和谐与互信的观念,容易为了面子、族群意识或经济利益而产生敌意,进而发起战争。最极致的例子就是因为殖民主义和保护主义经济利益、民族主义政治等原因引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其中牵涉到国家之间与统治者之间观念的极端化和缺乏共存的思想。
今天人类在阅读或了解历史的时候,最应该感到唏嘘的,是过去数千年以频繁战争为解决问题手段的时代,人命的轻贱以及个人尊严轻易被践踏的卑微,尤其是平民百姓。因为统治者或者掌权者的观念中,没有人人权力平等这回事,或者虽然有这观念却不牢固,所以在决策过程中并不会把保护人命列为最高的考虑因素,而是把贯彻统治意志、让权力的施展达到最大的威慑效果为目的,于是苍生可以为刍狗,生灵可以陷涂炭。
今天,自由与民主成为普遍接受的观念,人人知道自己作为现代公民的法律和政治等等权利,并且相信大多数人会愿意捍卫自己的权利,因此掌握政治权力的人都会比较收敛——几千年来,人类观念经过很多变迁,但人性并没有改变多少——如果缺乏自由与民主的制衡机制,统治者以人性为基础的政策考虑,或许很快就会变回过去那种以苍生为刍狗的想法,毕竟权力少了制衡,会让统治者更痛快。
正是由于观念会改变,一些试图影响一般人想法的说辞也就一直存在,包括以看起来合理的观念为发动战争找借口。过去的王朝会用“天命”,二战时的日本军国主义则用“大东亚共荣圈”,纳粹甚至以种族主义观念给人民洗脑,屠杀犹太人,今天的俄罗斯则是以“国家安全”为理由打破大体上维持了几十年和平的欧洲环境。
会不会有台海战争?其实也取决于观念,取决于人们更在意的是什么?对双方来说,为民族主义或者为自由政体,都可以是战争的理由。但只要一心为了和平,当然也可以从观念上找到理由。今时今日的一个好处是人类已经有很多历史上发展出来的观念供选择,不再像古代那样想来想去只有一条非打不可的死胡同。关键是彼此的意志,而意志其实也关系到内心要不要把各种观念摊开来做选择。
观念的变化可以向好也可以向坏,抉择的结果需要承担,过程则需要理性和智慧。
作者为本地媒体人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