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佟暖

老有所依 日间看护和老人院的奉献


圣希达社区服务中心的温馨场面(疫情前,林少彬摄)


2020年元月,新加坡首次确诊输入型的新冠病毒感染病例,人们开始认识和感受Covid-19向世界各地传播的威慑力。短短两个月内,邻国马来西亚率先封锁国门,恐慌情绪导致民众前往超市抢购日常食物及用品。随之而来我国客工宿舍感染群大爆发,政府采取名为circuit breaker的阻断措施,同时推出“合力追踪”(TraceTogether)应用程序,以追踪21天内确诊感染者曾近距离接触的人群。自那时起,对所有新加坡国民而言,不得不遵从一米距离的社交距离,学习勤洗手、戴口罩等卫生习惯,居家办公、减少社交活动、避免去小贩中心堂食等措施渐次改变普通居民的生活状态。


由卫生部主导的跨部门工作组(Multi-Ministry Task Force)启动之后,为确保防疫到位,在这两年期间曾采取诸多严厉措施,比如关闭所有酒店和娱乐场所,学校暂时停课,学生暂停所有补习或增益课程,暂停所有宗教集会、取消婚宴喜庆和大型户内或户外聚会等等。之后,力图减少疫情管控引起的经济下行,极力鼓励国民积极接种疫苗,希冀借疫苗药效减少高危病患,因势利导的结果,疫情管控从清零过渡到与病毒共存,面对冠毒变种,当政者也不讳言有些条例是“摸着石子过河”,待观后效,方才赢得共识。实际上,全民同样承受巨大压力,遭遇疫情失去亲人、失去工作、失去希望等等人生变故,对每位当事人也是前所未有的煎熬。网上有句流行语,大意是2020年能活下来就是幸福,这大白话看似平淡却道出网民心中的惆怅与无奈。


2003年我国曾为《拒绝非典》累积防疫应急方案,面对Covid-19病毒来袭,各种应对措施陆续到位。但疫情管控牵一发而动全身,仅客工宿舍疫情反复,就曝露宿舍的居住环境急需改进,政府因此承受舆论压力,须动员各项社会资源匡正差错。一时半会,全民面对染疫风险,先得学会自我保护不可。疫情方兴未艾,口罩供应短缺也搞得全国上下手忙脚乱。2020年3月继客工宿舍疫情爆发后,李亚妹安老院初次出现感染群,百岁人瑞患病消息揪住人心,一时之间,老年群体集中的疗养院、安老院等的疫情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早报社论撰文披露人口老化的欧美国家,很多养老院里老人感染冠病后因医疗资源不足而放弃治疗的实例,并且引述英国伦敦帝国学院一项研究发现,年纪越大,染上冠病的死亡风险越高。文中还列举按年龄划分而得出的死亡率。(引自2020年4月3日早报社论《助高风险年长群体防范冠病》)60岁以上老龄人有糖尿、冠心、肺炎等慢性病,一旦感染冠毒陷入重症的风险加大,顿成共识。政府以各种方言制作文宣,意图加快老年人疫苗接种进度,用心良苦。不过,这两年下来,随着变种德尔塔病毒传播,一波三折的防疫主调转为与病毒共存之后,大众对共存结果心存疑虑。相关课题的社会调查显示,“超过80%的本地老年人对与冠病地方流行病共存意味着什么感到担忧。”(郑宝莲/文:疫情期间的社会融合和老年人福祉)


为此笔者与有关从业人员约谈,了解在日间看护所、老人院等处的老年群体怎么度过疫情煎熬,经营者又如何携手老人减轻其生理和心理的沉重负担,重拾与社会融合的信心。


日间看护大多设在社区内,为改善周边年长居民生活质量,协助家属照顾慢性病患食药,通过理疗、视唱、游戏等集体活动,促进人际互动交流,消减老年失去或少有家属陪伴的孤独感。疫情打乱了日间看护日常运作,阻断措施期间个别医护人员仍“全副防毒装披挂上阵”,看顾没有家属陪伴的孤寡老人。当家属打来求助电话,看护人员通过线上设法沟通,仅劝说老年人戴口罩和施打疫苗都很考验耐心。因为刚开始施打疫苗,老年人大多害怕,不知疫苗施打后自身会有哪些不良反应;二来则退一步,认为年事已高就不惹麻烦,觉得不出门即不受感染。疫情稍停,职工赶紧上门寻访有自闭、忧郁甚至有自杀倾向症状的病患,直至政府宣布放宽聚会人数管制,进出执行任务职员每天都得做拭子核酸检测,为确保一米距离的场地面积不敷,病患如何进出过道也得细心规划。据从业人员观察,经过疫情打击,在家隔离重返日间看护的老年人,比较之前都现出精神抑郁,反应迟缓等不良状态,让人心疼不已。


新冠疫情期间,日间看护在社区里积极救助老弱群体的作为,绩效显著而深入人心。不论采用哪种方式,志工家访或以数码科技提升交际层次,爱心才是社区融合的润滑剂。疫情负面影响转化为正能量的结果是,周边居民铭记朝夕与共的志工,礼遇有加,相敬如宾。对旨在维护老年生活福祉的志愿团体和人员,是最为欣慰的体验。


笔者约谈的老人院住院的都是有精神病史的老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该院有70%以上的人被感染,幸运的是,并没有出现病死者。


疫情伊始,所有职工都住到院内新设的宿舍,全天候轮班执勤,以应付人员短缺难题。


根据防疫政策规定,全院分区划分小区块,病人相互之间不能走出所在的区块范围,进出过道设置路障之外,还须增派人员现场指引,让一时懵懂的病患逐渐了解和适应防疫措施。


精神病患大约分严重、中等、轻微等三种状态。院方致力于治愈症状轻微的老人,为他们重返社会,与家人相处;有的回到工作岗位上比如当清洁工、杂役、看守员等职务,除自给自足,也为社会贡献余力。


叫人难受的是,已失去家人眷顾或遗弃的;或家事引发存在心中的积怨,常常与来访家人恶言相向的老人。新冠疫情期间,不但不能与家人相聚,院方又不得不取消所有户外活动,住院老人更为寂寞,情绪不稳定,借机闹事的案例,时有发生。


我国政府在疫情防控的同时,为保障经济与民生推出一系列配套援助,通过诸多渠道帮助全民度过难关。“关怀与援助配套”以现金补助、生活用品购物卷、消费税回扣代金卷等多种方式直接下放到有需要的和低收入的家庭,冀望社区与个人重视卫生,自觉遵守防疫条例,重现社会团结和韧性。不过,在现实面前,截至今日,报载两年来因冠病死亡人数增至八百余人,而且多是患有慢性病的年长人士。无可讳言,这样的消息对老年人仍是心理上的一道阴影。希望来临的2022年,疫情有转圜之机,老有所依,与家庭与社会不脱节,是战胜新冠变种病毒疫情减少染疫死亡率的一道曙光。


作者为本刊编委

Comments


⏏回到顶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