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雨石

疫中出城记

远亲不如近邻?


新马两地疫情限制措施放宽后,今年五月至今,跑了几趟马国。心想,新马原本一家,不足为奇。


我们这一代人,对新马都有极深的感情,因为这是我们生活过、奋斗过的土地。亲友交往,民间互通,土地滋养,命运与共,悲欢交集。这是一种单纯质朴、真诚炽热、发自肺腑的情感。


我爱新加坡,因为我生于斯,子孙亦生于斯,上有先辈在天之灵的庇护,下有你熟悉的大街小巷,生活场景,理想之美,友谊之重,学习之趣,坚守之志,历历在目,挥之不去。


我也爱马来亚,因为作为南方之珠的新加坡,曾经是她不可分离的一部分,那里有虎踞龙盘的大汉山,波逐浪涌的海岸,一望无际的森林、漫山遍野的园,贯通南北和东西的康庄大道。


对土地的热爱,是永恒、无私和温馨的,邪恶者的操弄和政客的阻隔,只能损其毫毛,不能伤其躯体。马来西亚的组成和新马终于分道扬镳,夺不走源远流长的对土地的热爱,阻不断浓浓的的亲情、友情,以及文化和语言的纽带。


有道是,远亲不如近邻,疫中尤为如此。


英魂有了最后归宿


5月9日一早,与本地历史学者林少彬和书法家林书香,分乘有心人安排的交通。因疫情阻隔,三年来第一次涉足邻近的马国土地,有一种说不出的久别重逢的兴奋。


天色阴晦,雨丝飘落,车子行驶在毕直的南北大道上,直奔古来富贵山庄。两旁熟悉的绿林在风中摇曳,仿佛召唤疫中远道而来的客人。

图1


离目的地不远,车子拐入一条上坡路,仰望高处竖立一座碑塔,近看是一处占地颇大的墓园。碑塔正面镌刻“英魂永在,浩气长存”的醒目行书,两侧以中英刻上立碑的“缘起”,后方竖立一道长型、高一米多的黑色石壁,以金字定格抗日反殖时期烈士的名字。他们是在80年漫漫长夜中,为土地献出宝贵生命的志士,分别来自柔佛、新加坡和马六甲三地。已发掘和整理出的英魂约900名,按不同时期排名。墓园命名“柔星甲烈士纪念碑”,依山而建,布局得体,庄严肃穆,天人同感。(图1)


我们三人,相约而来,各有期许。少彬的祖父林揆义,日本投降后被无耻的日寇所杀害。1945年8月15日,日本已宣布投降。英军迟迟未有行动,抗日军与地方上有识之士,在马六甲成立临时地方管辖单位“人民委员会”,日寇兽性不改,肆意杀戮,9人遇难,酿成9•5(9月5日)惨案。林书香出生于霹雳州安顺,战后随父母移居新加坡,学生时期即擅长书法,为伸张正义而无私挥毫,这次亲临墓园,见证纪念碑上苍劲有力的榜书。我则受一位耄耋挚友,曾任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副校长的云昌钦所托,了解他那位“出师未捷”兄长扑朔迷离的结局。果然不虚此行:其兄名列独立后烈士榜第一位,英魂不再四处游荡,终于有了最后的归宿。


当天从各地赶来凭吊的有心人,齐集古来富贵山庄墓园,见证柔星甲烈士纪念碑的落成和圆坟活动,祈祷、祭奠、默哀、颂诗、献花。人们神情凝重,诚心正意。雨点不断,英魂有灵,泪水涟涟,自天而降。最后一幕,众人各执一枝黄菊,列队鱼贯步行至烈士榜,逐一虔诚安放在石壁下方,心系逝者,敬意无限,思念绵长……


原来,同类的纪念碑更早就见于彭亨州劳勿(2002),南北大道雪州与森州交界的孝恩园(2003),雪兰莪州的士毛月(2009),槟榔屿州的大山脚(2019)等。


回程途中感触良深,赋诗一首如下:


江山处处埋忠骨
四散英魂有了家
古来墓园竖碑塔
庄严肃穆念故人

人间浩气冲云天
九百豪杰留英名
历史无情又有情
聚沙成塔添功德

久违了,吉隆坡


新书《最后的驿站》赶在80岁生日前出版,既是对人生的回望,也是对屈指可数之余生的期盼。我以为都是些凡夫笔下个人的陈年旧事,无须张扬。正如鲁迅说过,创作是有社会性的,总愿意有人看,但“有时只要一个人看便满足:好友、爱人。”我更进一步,权当生日礼物,拍照留念,重温友情,不亦乐乎。因疫情阻隔,三年未曾涉足马土,8月15日夫唱妇随,包了一部车,专程赴吉隆坡,携书会友,别有一番滋味。


过关不远,司机转入振林山小镇用早餐。拂晓时分,小镇街道微明,屋宇静立,群鸟鼓噪,催人活动。沿途太阳冉冉升起,霞光变幻,景致怡人。途经永平、巴莪、芙蓉,中午到达吉隆坡,大有久违之感。市内虽增添几条高架公路,但交通堵塞不见减缓。武吉免登路热闹如昔,戴口罩的人不多,我们也就放心了。从住处眺望,市区新地标 PMB 大厦如火箭直插云天,楼高118米,拔地而起,顿使群楼环抱的双峰塔相形见绌。


来到半山芭监狱所在的中心区,已不再是空荡荡的四堵围墙了。新冠病毒令许多人沮丧,但也见证旧监狱的彻底改造。始建于1895年殖民地时代的监狱,如今只保存象征性的大门和两边的望楼,向着汉都亚路喃喃低语。监狱占地广阔,改造为商场和一栋摩天公寓。主体建筑为三井购物园,楼高五层,设计新颖,业务刚起步,人潮集中在一二层,但其他楼层经过装扮,光鲜照人。


购物园为吸引年轻客人,在尚未开张店铺外的宽阔通道搞“集市”,货品五花八门,最吸睛的要算各种限量的运动鞋,外观独特,价格在马币数千到上万之间,最贵一双竟高达两万五千令吉,令人咋舌!进口处正进行半个球场的篮球赛, 紧张刺激,吸引大批青年驻足观看。用特种鞋和球赛促销,创意可取!

图2


更有看头的倒是购物园二楼一间名为 Book Xcess的新型书店,占地广阔、设计独特、布置精巧。特别是斜立的一片片上窄下宽的分界墙,经过一番组合,构成开放式的图书室,别致的长廊和舒适的饮冰室,与多姿多彩的店面相映成趣,书架嵌入梵高、墨西哥女画家嘉罗、美国画家沃荷的塑像,门口展示槟城华籍艺木家Ono Kang的5件装置艺术(图2),更增添书店的魅力,令人流连忘返!Ono现年40,生长在驳船世家和火炭商之家,自小有阅读障碍,却无人查觉,很小就辍学,无所事事。13岁离家外出,流浪到新加坡或更远的地方。但不论到了哪里,总不忘槟城才是他的家园。平日有收集旧物嗜好,如家具、机器、小物件等。此次展出的系列装置艺术,以金属、线圈为材料,表达他对吸气、呼气、呼吸自由的想法,十分奇特,耐人寻味。半山芭监狱摇身一变,竟成为气势不凡的新型购物园,大开眼界。


人生80,最后驿站,与友同欢。餐馆美食,地方风味,蛋糕烛光,生日歌声。更喜榕树下大炒,定远教授带头,以马来语高歌祝贺,忘年喧闹,无拘无束,人生几回?在场有:陈定远、曾荣盛、叶胜光、邢少容、万家安、黄青玉、李秉、林明珠,80老叟补记。


南大情战胜新冠病毒


我们一行十二人,9月9日集合于樟宜第一机场,乘搭酷航班机直飞怡保,出席第17届南洋大学全球校友联欢会和陈六使先生逝世五十周年追思会。此次原定在海南岛海口市举办的活动,因新冠病毒肆虐而推迟了三年八个月。在主办单位霹雳州南大校友会的不懈努力下,克服重重困难,终于顺利、成功举办这个意义深长的盛会。


这是南大情战胜新冠病毒的盛会。从接机、报到、入住、膳食、新书推介,到欢迎宴会、专题演讲、南大之夜、文娱表演、舞台设计、授旗、陈六使追思会,井然有序,无不显现主办单位费尽心思、负责认真和妥善安排。


好不容易才盼到世界各地南大生的大团聚,我们来自大洋彼岸的加拿大,离云南园最近的新加坡,千岛之国的泗水、雅加达,半岛的新山、马六甲、吉隆坡、怡保、太平、槟城,砂拉越的古晋、诗巫,沙巴的哥达京那巴鲁、斗湖,长途跋涉,齐集山城怡保。


在欢歌笑语中,四座春风,仿佛重返云南园;握手合影中,珍惜相聚的机会,学长台上的发言,道出众人憋在心里的话语。校友重逢,喜出望外,兴奋不已,或奔走相告,或互相介绍,或握手相拥,或建立联系。600人的宴会,成了友谊的海洋,人群坐不稳了,不停地移动,为的是给失联的老同学一个惊喜。原来是你!接着是说不完的话。这边是诗巫学长,难得相见,语重心长;那边是多伦多学姐,佝偻着身子赴会,精神奕奕;前边,他邂逅沙巴学妹,几个人正忙着拍照留念:后边,东道主服务周到,忙碌中见真情,还有许许多多事例,令人感怀和感动。此情此景,可歌可咏可忆!


本届南洋大学全球校友联欢会,恰逢南大创办人陈六使逝世50周年。校友们在欢聚话旧之时,饮水思源,不忘追思这位胆识过人、高瞻远瞩、劳苦功高的大学缔造人。9月11日在近打河畔酒店大厅举行感人难忘的追思会上,学长们发出了时代最强音:

——校友没有辜负陈六使创办南大的初心,也没有辜负他弘扬民族教育的精神。(谢华谦)

——没有陈六使就没有南洋大学,没有南洋大学就没有南大生。(陈国防)

——南大校友以自强不息,永不言败的精神打拼至今天,永远不会忘记陈六使的贡献,并把他的精神延续下去。(李容德)

——还陈六使一个清白,同时希望能在南大校园竖立一座纪念碑,让莘莘学子及世人永远记得及缅怀这位教育贤达,激励后来者对社会继续作出贡献。(周增禧)

句句铿锵,掷地有声。


诗歌朗诵《不屈的身影》,掀开追思会的序曲,而全体与会校友,手执一枝枝黄色菊花,列队鱼贯上台,在恩人陈六使先辈肖像前献花,以示深切悼念,为追思会拉下圆满的帷幕。


与此同时,南洋大学陈六使教育基金的筹款活动,得到新马及世界各地800名南大校友及一小部分热心人士空前热烈的响应,目前义款超过1700万令吉,新纪元、南方、韩江三间大学学院和董总已获得第一笔大额义款。陈六使缔造南洋大学的感人故事和丰功伟绩,正转化为势不可挡的强大力量,推动着本地区华文教育的振兴。

图3


历史潮流,浩浩荡荡。南洋大学、民族教育、陈六使,必将载入史册,永垂不朽。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学院四位年轻学子,以《不屈的身影》一诗,颂扬陈六使的人格力量和精神魅力(图3):

…………
你愿让南来的华人
拥有放下镰刀的机会
而选择以笔尖 以自己的母语
书写自己的命运
铭刻自己民族的历史
于是
南洋大学成了你的梦
——它早是南洋华人的梦
…………
曙光渐亮
南大在赤道风雨中诞生
你昂立在云南园
雄壮的声音揭开历史的新页
“我们是在播下文化的种子
我们的文化在这里
与日月同光 天地共存”
…………
云南园曾有你不屈的身影
抵御历史的风云
如今亦未曾远去
华侨岗上 长青木旁
你以亘古的眼神
慈祥守望来往的学子

这是一所年轻的学府
却有着古老的梦
那是南大和独大未竟的梦
全体华人未竟的梦
她的名字叫新纪元
她正是华文教育的新纪元
…………

班机在樟宜机场降落,我随大家下机,脑海里盘桓这样的诗句: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百姓大楼”——人间能得几回见


实在难以想像,从吉隆坡往南大约一小时车程,来到龙溪(Dengkil)的征阳城,那里竟座落一所占地150英亩,久闻其名而未见其形的大学——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第一次听说有这么一所大学,是多年前的事,那时新加坡报章报道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慷慨捐献马币一亿令吉,兴建这所大学图书馆。疫情期间,新加坡众多上年纪的读书人,纷纷捐献毕生藏书,几十箱、上百箱图书,由厦门大学马分校委托福昌报车,源源不断运往厦大马国分校。


我们又一次来到吉隆坡。10月21日上午,车子开抵大学东门,在图书馆负责人郑美玉引领下,先来到左侧的大楼,楼高四层,2014年落成,是分校草创时期的综合楼,如图3 今容纳了学生餐厅、阅读空间、小型图书室、现代化健身室、游泳池等。特别是四楼奥林匹克规模的游泳池,十分壮观。窗前眺望,校园尽收眼底。远处红色水塔,矗立绿色山头,右侧是高低不一的公寓式学生宿舍。左侧是几栋独立的、方型风格的建筑群。“看!中间气派轩昂那栋,便是郭鹤年捐献的图书馆,”郑美玉说道。我们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果然鹤立鸡群。建筑群前方低洼处是椭圆形人造湖,酷似南大湖原貌,环境清幽,勾起人们对南洋大学的怀念。


厦大马分校是厦门大学设立的私立大学,以英文为教学媒介,主要科目有海洋学、中医药、中文、工商管理、会计等。目前有学生约6000名,大多来自马国,中国学生占1/3,一小部分来自邻近的一带一路国家。生活费和学杂费每人每年约马币二万令吉,一些学生是拿奖学金的。由于新冠疫情的关系,中国学生就读率受到影响。大学管理部高级经理黄美君如数家珍,详细介绍这所成立八年的学府。


离开综合楼,我们朝前方建筑物群走去,建筑群是按照厦门大学的建筑风格设计建造的。图书馆左侧分别为戴良业楼、尤钰涵楼,右侧为李深静楼、杨忠礼楼,以捐献者姓名命名,四栋大楼皆为教学楼,建筑风格一致,门廊一律两根柱子。中央的图书馆不仅占地大,规模也大,门廊更有六根圆柱支撑,十分气派,显然关乎郭鹤年捐资的大手笔。管理员正对图书馆各层堆积如山的献书,进行细致的梳理和编目。“人手缺,献书多,绝大部分是从欧美寄来的英文书籍,工作量大。馆长的长远愿景,是建立一个藏书百万册的大型图书馆,其中一整层会辟为美术馆。以后,校长室和行政楼也会设在这里,”郑美玉侃侃而谈,一面带我们参观几个已经编好书目并上架的图书室。“目前已编目和上架的图书约20万册,四分之一是英文书。”欣慰的是,先前我捐献的图书,一部分已摆上书架。其他如今古书店藏书和南洋学会献书,分别储放在两个大房间,有待分类和编目,工作量之大和繁杂,可想而知。


局中人透露,郭鹤年平生乐善好施,却非常低调,2013年应允捐献一亿令吉,要隐姓埋名。经多方游说,为激励士气,才勉强同意公开此事,“否则,直至今日,不会有人知道此番义举。”我们站在气势恢宏的大楼面前,也察觉不出任何与郭鹤年或其家属有关的珠丝马迹,凸显的是“百姓大楼”四个大字。这种以民为本的境界和格局,人间能得几回见!?

图4


5栋建筑物的正反面是一个样。从背面向左转,右边有一栋绚丽的旅店,仍待完工。从正面看,建筑群中央的“百姓大楼”十分空旷,一览无遗,两旁4栋教学楼则掩映在绿树之中。前方是辽阔平坦的白色石板广场,直通大学的南大门。陈嘉庚铜像,坐北朝南,以远处的“百姓大楼”为背景,蓝天白云,炎阳高照,令人心旷神怡,不虚此行。长形铁栅的大门上方,有用铁线勾勒的棕榈叶图案,隐含南洋风情。门外小广场设置了一口圆形水池,水花涌动,水面上横着一块暗翡翠色的狭长牌匾,“厦门大学马来亚分校”金色凸字,十分显眼,背面以同样方式,呈现厦大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花园式的大门设计,和美温馨,可亲可近,与高耸的“百姓大楼”形成一条直线(图4)。立新场,开新局,心潮澎湃,这世界真的在剧变中……


《许云樵全集》推介礼


应主人的邀约,克服屠妖节前新马两地数十年不变的通关拥堵,我们代表怡和世纪,于10月23日出席在吉隆坡武吉免登创价学会举办的《许云樵全集》推介礼。在这难忘的日子,我又一次深刻领悟到,文化和教育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应善加保存、爱护、发扬。


许云樵,1905年生于中国无锡,父母早逝,由外祖父母抚养长大,曾肄业东吴、师范等大学,博学多才。他26岁南来,曾在泰国讲学,在长堤对岸的宽柔中学任教,于1981年逝世前,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以新加坡为中心,从事教学,研究、编辑、著述,为新马播下文化种子,收获学术奇葩。1957年,52岁的他,受聘为南洋大学史地系副教授,开设“马来亚史”、“东南亚史”、“东南亚地理”等课程,兼任南洋研究室主任。1961年离开南大,1963年创立“东南亚研究所”并任所长,1964年应聘为新加坡义安学院校长室秘书兼史地教授,1965年《东南亚研究》创刊,担负起编辑工作,1970年为南洋大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虽然生活清贫,但埋首学术,锲而不舍。1981年终老于新加坡。藏书辗转,直至2014年才由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保管。


新加坡是一个重金钱、重英文的社会,许云樵的学术成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可想而知。庆幸的是,近邻柔佛新山出了一位比许云樵年轻35岁的真学者郑良树教授,惺惺相惜,薪火相传。他于2004年开始推动《许云樵全集》的资料搜集、审阅、辨识、勘误、分类、编纂等工作。这项文化工程得到时任创价学会会长兼理事长柯腾芳和秘书长许锡辉的大力支持。我与柯先生向有交往,他往返吉隆坡和新加坡路过新山时,每每上门拜访郑教授,那时我还不知道有这么一个文化工程正默默开展。2015年柯先生遽然逝世,次年郑教授也撒手人寰,但文化火炬不熄。2016年6月24日,创价学会的邱君豪、谢国平二君莅新,造访怡和轩和宗乡总会,决心把已完成五集的《许云樵全集》进行到底。棒子传下去了,新纪元大学学院的廖文辉博士接过棒,挑起重任。2021年6月,这套共计8卷23册、近800万字、费时17载、耗资百万令吉的《许云樵全集》,终于出齐了。由于疫情关系,推介礼延至今年才举行。

图5


惟其如此,《许云樵全集》的推介礼,意义更显深远。讲台的长桌上,布幕揭开,一道长城,文化的长城,呈现在众人面前,承载着学人的心血和时代之重(图5)。

——勿让一代学人许云樵一生的心血流失,要将其经典之作保存下来,流传永远。(郑良树教授语)

——已故郑良树教授非常了不起,除了其个人学术素养和成果,他在2004年推荐出版《许云樵全集》,展现远见和学者相惜的精神。(陈亚才语)

——创价学会毅然接下重任,经过17年漫长岁月的努力、间中得到许多热心人士的相助,终于完成出版任务。(许锡辉语)

——《全集》的出版,个中辛苦固然不足为外人道,但对我却是一次的学习和磨练,也是我提倡的学术研究和资料整理可以并行不悖的一次绝佳的实践。(廖文辉博士语)

推介礼的序曲,是1928年许云樵新诗《浮云》被谱成曲,由声乐家和钢琴家配合呈献。其中一段,是很动情的:

浮云一片片的
经过湖上
水中虽很清澈地
映着它们的影儿
可是浮云一去
湖中再也
不留些痕迹了

许云樵似有先见之明,以浮云自况,怀才不遇。然而,曾几何时,浮云已化作沉甸甸的《许云樵全集》,昂首阔步跨入世界文化殿堂!


作者为特约撰稿人

コメント


⏏回到顶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