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卢丽珊

电影《梅艳芳》的传奇和诠释

女人与时代



香港女儿梅艳芳


如果一个城市有呼吸,一个时代有记忆,香港已故十八年的演艺界巨星梅艳芳(1963-2003年)犹如时代的符号,从香港横扫区域,跨越年华,永恒留驻心间。今年11月上映的香港传记剧情电影《梅艳芳》,严选的剧情片段串联起短暂40年一生的开展和终结、光辉与暗流,恰如其分向一代巨星和她生长的年代致敬,为其时代符号定音、定调和定位。电影缘起自缔造华人电影大片时代的金牌制片人江志强,梅艳芳2003年的一天找过他,表示想要江志强为她拍一部传世的电影。当时江志强在过去三年监制了《卧虎藏龙》和《英雄》等大制作。后来安排梅艳芳参演张艺谋导演的《十面埋伏》,却因她病重而无法参与。江志强受访时表示,他是为了履行承诺而拍摄梅艳芳的传记电影,怀揣着极大的内心期许:“拍不好会遗憾一辈子”。


《梅艳芳》是写给香港人的家书


电影的时间线采取四平八稳的编年体结构,生死之间刻画了相识于微时的另一陨落巨星张国荣,他们在复杂卖唱生涯建立的革命情感和誓言旦旦,相互取暖。与她姐姐梅爱芳的深邃感情和她的离世、与日本偶像明星刻骨铭心的初恋、事业遇低谷远赴泰国,极地反弹后投入社会公益。当中有个人的悲剧和大时代的剪影。


当然,还有更汹涌的时代浪淘(声援六四事件与捍卫民主)和梅艳芳的参与无法一一收录其中,但是在最广大市场的理性考量下并不影响电影的整体表现力。也许我们可因此期待另一个年代,一个可以百无禁忌的年代?


电影在2018年开拍,单是女主角王丹妮就找了三年,整体来说,从制片人、导演到演员都是香港团队,诉说“香港女儿”“梅姐”的故事,紧密凝聚香港人最脆弱和深情的集体记忆——从梅艳芳折射香港经济繁荣岁月的的自豪感、引领亚洲华人演艺界的前驱和称霸地位、有回顾偶像一生的怀旧情怀以及最终失去她的不舍和哀思。


电影上映时间点还遇上香港近年河山色变,一波波移民潮流散世界各地,犹如历史大片卷轴般,在眼前、在身边、在远近处徐徐开展。再对照电影重构的美好年岁,一景一物似远似近,如真如幻。当一首首熟悉的金曲响起,旧曲依旧在,人事已全非,连家园都变样,内心怎么会不深刻触动、怎会不泪盈、不惆怅?


因此《梅艳芳》真像是香港人写给香港的家书,甚至是饯别书,回忆一个人一个年代,对于一些人等于是告别一个家园,一个曾承载前半生记忆的精神家园。


凭个人努力称霸亚洲华人演艺圈


然而毕生沉浸歌唱事业,在亚洲华人流行音乐和演艺界,屡屡创新的梅艳芳,一生就已是传奇,是一个接一个的惊叹号,任何一种形式的影视表现仅仅是惊鸿一瞥,夹带另一代人的诠释和艺术表现而已。即便如此,从电影在世界各地叫好叫座的票房来看,东方好莱坞的香港团队表现还是令人惊艳,可谓真情厚意,诚意满分,配得起梅艳芳的传奇人生。


扮演梅艳芳的前模特儿王丹妮作为新人,在接受半年训练后的演出可圈可点,还真不在于她的样貌像不像,而是心魂贴近和渗透角色,以细腻形神让梅姐重临人间。这也是电影最撼动人心的地方之一。


如果说电影只是感动香港人,那就太低估电影,梅艳芳的影响力随着华人踪迹遍布全球,当然重心还是亚洲华人圈,影响力从香港辐射出去,反映了香港娱乐圈的黄金年代。生活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的人,只要曾受香港流行文化洗礼的无不被电影牵引,忆起重叠的个人和时代的记忆与经历。看这部电影毋宁是一次多层次、跨区域和年代的生命回溯和顾盼。


电影的另一个侧面是呈献一个普通女孩变凤凰的故事;出身寒微的她四岁半开始和姐姐结伴登台,凭个人努力称霸亚洲华人演艺圈,歌影视三栖的巨星。她19岁因参与新秀歌唱比赛平步青云走上巨星的道路。虽然看尽人间冷暖,尝尽江湖百态,她真挚、随和、坚强和义气儿女的真性情丝毫没有受岁月磨损,反而越战越勇,越富裕和成功越平易近人,越走入人群,回馈社会,直到她生命的尽头。


梅艳芳传奇将继续鼓舞下一代


从女性的角度,她的故事虽然励志却充满人生选题上的悲怆和无奈。明明渴望爱情和家庭,最想“结婚生仔”,却又发现事业和家庭始终无法两全,于是在轮番而上的爱情中奋不顾身,却又浅尝即止。她或许知道“一生太顺利”和独特才华赋予她生命的意义、力量和使命,无法轻易找个男人就躲在厨房里过一辈子。


然而更可悲的是,命运连急流勇退的机会都来不及给她,疾病就速速下了残酷判书。短短三年内还夺走如母亲一般的姐姐,以及最亲密的灵魂伙伴张国荣;舞台给了她一切,命运却一而再的掏空她。


梅艳芳临死前奋力站上舞台,穿上白色婚纱,唱着改编自日本初恋近藤真彦的“夕阳之歌”,圆满了我们歌迷和她的终极婚礼,也似乎隔空成全她痛失的爱情。你试试去听近藤真彦在梅艳芳死后再唱的日语版本,灵魂深处歌声里好像伫立梅艳芳的孤影潇潇。


梅艳芳热爱香港,终其一生捍卫香港,香港人十八年前泪眼送别,多年后多少香港人在电影院内泪目回顾她的一生,电影甚至让错过她年代的年轻人也深受触动。梅艳芳在香港以外何尝不是令人心疼和心碎?


也许这一点点泪花是我们欠她的一点温暖和致意,她的歌声持续温暖我们,跌宕起伏的人生引起我们内心翻腾之余正好提醒我们:不辜负自身的才华,不辜负你身处的年代,好好活够,活满。


因疫情无法在香港观看原音电影,华语配音的《梅艳芳》总有所缺失,也正因如此可冷静看完电影,直到回家重听她的歌就完全不能自已。上世纪80年代,少年的我学校假期在马来西亚,让大几岁的堂哥开几个小时的车过来追星,追到亮阁购物商场内日本大丸百货公司外搭建临时舞台的梅艳芳歌友会。


一个小时内,我们汗流浃背,被挤爆到必须坐在舞台边缘等她出现,她穿上白色裤装,浓妆艳抹,载歌载舞唱了《梦伴》等歌曲。前后不到十分钟,然后几个小少年心满意足,带着一辈子的记忆,驱车飞奔回家。


如今亮阁不再、大丸百货公司不再、年少不再、梅艳芳不再、从前的香港不再,但是梅艳芳的传奇、演艺成就、创新精神和社会关怀与参与,会继续滋养、感动、启迪和鼓舞我们,一代接一代。


作者为特约撰稿人

コメント


⏏回到顶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