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黄彬华

扶桑谈之十一

日本人如何看待经济地位一再下滑



由于日本人的崇洋思想,对德国GDP的超越并不介意,唯有对中国的超越,至今仍忿忿不平。东京街头人潮照旧熙来攘往,说明日本人处变不惊。

根据日本内阁府今年2月15日发布的统计数据,2023年日本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为591.482万亿日元,换算成美元约为 4.21万亿,而根据之前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2023年德国的GDP是4.45万亿美元。也就是说,日本GDP总量低于德国。德国已经正式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


日本经济规模于1968年超越当时的联邦德国,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此后,日本这一地位保持了42年之久,直到2010年被中国取而代之。由于日本经济长期无法走出衰退怪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更预计2026年印度经济也将超越日本。


日本经济曾高歌猛进


上世纪60-70年代,日本经济曾经高歌猛进,站稳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日本在1980年的GDP规模曾达到11.278万亿美元,而德国仅为8537亿美元,日本GDP超出德国30%多。到2000年,日本经济规模更攀升至4.9683万 亿美元,其时德国仅为1.9488万亿美元,日本是德国的两倍半之多。


此后,日本增长步伐明显放慢,按世界银行的测算,2021年其实际经济规模居然降至2010年的85%,而德国却一路紧追不舍,终于在2023年逆境超车。


日本经济规模相继被中国和德国赶超,但中国与德国的情况显然有很大不同。中国是基于巨大的人口和市场规模,14亿人口是日本的11倍以上,赶超日本变成势在必行。


而德国的人口仅为日本的三分之二左右,它反超日本并不存在必然性,德国去年之所以实现反超,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日元贬值和欧元汇率攀升以及德国物价大幅上涨造成的,其中不无偶然性。


日本从巅峰一直下滑


当然出现这一变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例如德国的劳动生产率高于日本。根据经合组织(OECD)的相关数据,2022年日本的劳动生产率在该组织38个成员国中排名第30位,为197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而德国却排名第11位,由此不难看出两国之间的差距。同样根据经合组织2022年的预测,美国的潜在增长率为1.9%,德国为0.8%,而日本仅为0.6%。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2023年日本的人均GDP为3.4万美元,在西方七国中处于垫底水平,仅为美国的三分之二左右,而德国约为美国的80%。


在日本经济发展的巅峰时期,除了汽车以外,日本家电产品也像洪水一样涌向全球每个角落:彩电、冰箱、空调、音响……以至美国完全放弃了家电生产,大量从日本进口。


面对日本的崛起,美国对日本发动多起贸易战。1987年,为了泄愤,有美国国会议员甚至在国会山前用铁锤砸毁了东芝收录机。


如今,日本已无法再大量出口家电产品,只能出口一些相关零部件 ,智能手机等产品也只能从国外进口,东芝和日本电气(NEC)已相继退出智能手机领域。松下也于2021年停止在国内生产彩电,转而前往马来西亚生产,富士通更是索性出售了手机和电脑生产部门。制造业的空心化导致日本经济实力明显下滑。


受益于欧盟一体化


虽然德国目前的经济增长率也不理想,但德国显然还受益于欧盟这一全球最大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在欧盟中,德国的领头羊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外国企业只要在德国投资,其产品就可以在出口其他欧盟成员国时享受免税优惠,此举对外国投资者而言,无疑具有极大魅力。由于欧盟内部,许多中东欧和南欧国家的发展水平远低于德国,因此欧元的汇率水平远低于德国的经济实力,此举无疑又增强了德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但日本并不具有德国上述的有利因素,且日本对区域经济合作的姿态也令人置疑。虽然经过本地区众多国家的共同努力,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终于在2022年启动,但日本却出于强烈的防范心理,坚决反对中国加入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另外,日本对有关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的态度也非常消极,使得这一谈判迟迟无法取得进展,尽管中国是日本的头号贸易伙伴。同样,日本对加入“一带一路”倡议也非常抵触,其原因无非是“一带一路”是中国推出的国际经济合作平台。


此外,日本也始终坚持抵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尽管该银行的成员国早已超过亚洲开发银行,西方七国中除美国和日本均已加入,但日本就是不为所动,继续与美国联手抵制这一国际金融平台。日本如此自我设限,使它丧失了许多重要的经济发展机遇,但日本依然执迷不悟,最终结果也将是咎由自取。


不仅如此,日本对吸引外资的态度始终冷漠非常,其法人税一直居高不下,日元疲软更无法吸引外国优秀人才前往日本,所以,日本的增长率多年来始终处于低迷状态。


走不出泡沫破灭后遗症


论者说,日本经济迟迟无法走出泡沫破灭后遗症有诸多原因,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多年来日本的消费始终无法起到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消费者紧捂钱包不愿消费,是因为实际收入多年来没有增加,尤其这两年都处于负增长状态。


一些企业有丰厚的利润,政府也增加了法人税收入,可是收入没有流到一般国民手上,消费依然低迷。企业感觉经济“蒸蒸日上”,国民却感觉“苦日子”依然。所以,如何让企业利润转化为国民消费的动力,便成了日本经济实现真正“回暖”的关键。


安倍晋三上台之后,几届政府一再呼吁企业应提高工资水平,但企业就是无动于衷。根据日本内阁府的相关数据,从2000年至2022年,日本的名义工资实际年均增长率仅为0.2%。而美国和英国分别为3.3%和2.9%,德国也有2.2%。因为长年持续处于通缩状况,导致企业的利润非常低下,这一状况又迫使企业压低员工薪资。


根据统计,从1987年到2022年,在西方七国中,美国、英国和意大利的物价水平上涨了150%左右,加拿大也超过了一倍,德国和法国接近一倍,而日本仅上涨了20%左右。物价上不去,企业生产的产品价格就受到压抑,利润也就受到很大的制约。


直到2021年3月,日本产品的出厂价才重新出现上涨,而上次上涨还是43年前的事。企业没有利润,涨工资也就无从谈起了。工薪阶层收入没有增加,当然就得想方设法节省开支,导致增加消费缺乏动力。


中国取代是晴天霹雳


2023年日本的个人消费开支为297.7万亿日元,还低于疫情前2019年的300.7万亿日元。缺乏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从何谈起?


与此同时,由于同样的原因,日本企业的设备投资也始终未能出现强劲增长。1988年日本的设备投资额比上年增加了16.5%,而2023年这一数据下滑至4.6%之低。日本企业宁愿前往外国投资也不愿在国内投资,这无疑使经济增长又少了一大动力。长此以往,日本经济欲振乏力就是很自然的结果了。


中国的日本问题专家陈鸿斌认为,日本此前被中国超越的反应与如今被德国反超的反应是截然不同的。2010年,日本第二经济体的地位被中国取代,对日本而言不啻是晴天霹雳,日本人根本无法接受这一事实。在日本高层和国民的潜意识中,中国经济与日本经济根本不可相提并论。


“十年动乱”结束后,中国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因此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1979年日本开始向中国提供日元贷款,直至2008年才结束。日本向中国提供日元贷款,既有对邦交正常化之际,中国放弃对日本索赔的回报,同时也有防止中国经济崩盘,从而导致大量难民涌向日本的考量。


这并非杞人之忧,越南战争结束后就曾出现了难民外逃潮。中国是接受日元贷款最多的国家,日本也是向中国提供政府贷款最多的国家。中国用日元贷款兴建了许多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对中国经济起飞又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即便如此,直至1990年日本的GDP还是中国的8.7倍之多。从甲午战争以来的100多年中,日本始终以俯视的眼光看待中国,日本人一厢情愿地认为这一状况将会永远持续下去,日本也一直以经济大国地位来抵消和平衡中国的政治大国地位。


对中国的发展视而不见


在日本看来,政治大国的标志就是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1956年日本加入联合国后就一直在追求这一目标,它当然不可能如愿以偿。在日本人看来,中国经济一团糟,问题又盘根错节,是根本不可能顺利发展的,但中国若真发展就坏事了。


前首相福田康夫在担任内阁秘书长期间,对中国经济规模超越日本的前景曾一再向日本国民提过醒,希望日本人有所准备,以免到时冲击太过剧烈。但日本人就是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根本不相信这会成为现实。


而一旦这成为事实,日本人所受到的震惊是无法言喻的,这让日本人情何以堪啊?以至这个弯子至今还转不过来。2011年,中国高铁在温州发生重大追尾事故,造成大量乘客伤亡,日本媒体对此幸灾乐祸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宛如将此视为“盛大的节日”,就是这一心理作祟。


安倍复出后,出台了一系列防范和遏制中国的举措,在国际社会竭尽全力拼凑“对华包围圈”,日本对华民意急剧走低,在全球所有国家中垫底,媒体充斥“中国威胁论”和“中国衰退论”等蜚言,整天声嘶力竭地唱衰中国,均与此密切相关。


尽管如此,中国坚定和迅猛的发展步伐是不可阻挡的,如今中国在众多领域不断超越日本,最新动向就是取代了日本的头号汽车出口大国地位,而日本这一地位已经保持了半个世纪,此举进一步加深了日本的失落感和郁闷感。


岛国根性的思维逻辑


相比德国反超日本,日本人不仅以平常心看待,认为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同时还反躬自省,以此为契机来审视本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德国本来就是欧洲头号经济大国,即便不是由于日元贬值而导致两国易位,德国的经济实力也是毋庸置疑的,德国人均GDP高出日本一大截,超过日本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事,日本不会因此而对德国产生任何怨恨和忿忿不平。


同理,如果2026年印度GDP也实现了对日本的超越,日本不仅会泰然处之,甚至是乐观其成。因为日本与印度没有任何敌对意识和战略冲突,既然日本自身的实力难以提升,它当然非常希望不时与中国发生冲突和摩擦的印度能进一步增强实力,以便更有效地抵消中国的影响。


因此,陈鸿斌认为,这是借别人的酒杯来浇自己心中块垒的行为,是日本人岛国根性的思维逻辑。自安倍上任以来,日本与印度越走越近,其目的就是要借重印度,通过与印度加强合作,将印度作为一枚遏制和防范中国的重要筹码,从而增加自己在抗衡中国时的底气。


作者为原媒体人


Comments


⏏回到顶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