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佟暖
美国纽约时报设立了一个在covid-19疫情中逝世者讣告的网址。
2020年5月20日,该报中文网刊载消息旅美华裔作家於梨华于4月30日在马里兰州盖瑟斯堡的家中去世,享年90岁。她的女儿,也是《华盛顿邮报》记者孙晓凡(Lena Sun)说,母亲是因Covid-19引起的呼吸衰竭而去世的。
我因此想起以下这些事。
1975年我首访台北,正值严家淦接任总统。通过海关后,走出松山机场,映入眼帘是“反攻大陆光复中华”的巨幅标语。记得那次因所购机票条件限制,第二天就匆匆返回,台北只留下去海霸王吃粥去西门町买新东阳肉干的印象。
当1979年再访台北,桃园机场的通关过程却叫人哭笑不得。
我们一行人随身携带的银翘解毒片清肺抑火片等大陆中成药,都被一一抄出,海关人员说要充公。几经交涉,被令掏出药管内服用说明方才放行,因为那一小片纸上印着天津药厂出品。
同行有位老者尤为难堪,他行李箱内和身穿的棉质汗衫,被要求剪去广州五羊牌的蓝印标识,否则不予放行。剪个窟窿还能穿吗?好好贴身衣物谁舍得丢?情急之下物主只好手沾口水当场死命搓揉,设法消灭蓝印的“通匪”嫌疑。连脚下穿的中字牌皮鞋也翻查许久,好不容易才能走出机场大楼。在前往酒店途中,的士司机听见议论,如此劝解:“是第一次来吧?以后不要在的士车内谈论这类事。在机场开的士很多是情报局的……”我们只得面面相觑,像哑巴吃黄连,不再吭声。
第二天,我顺道拜访一家纺织品出口商,不料因没事先约定,老板出外办事人不在,叫我在办公室里稍事等候。女文员热情款待,除了奉茶还陪我谈天。当听我说去台湾和大陆都需办理签证时,她问:去大陆也要?那很奇怪吖。我也纳闷她因何奇怪,只一笑。沉默一会,她再问:都很容易办吗?“不是,去大陆的签证比较不好办。”“那肯定,共产国家谁愿意去,而且那里又穷又落后,小孩没饭吃没衣穿甚至饿死。你去过吗?”“我还没去过。可是,你怎么晓得没吃没穿的事?”“我们这里都这么说的呀。”我无语,脑中仍盘旋昨日那些劳什子事,而隐隐作痛。那个年代冷战思维占主导位置,都有各取所需的叙事方式。
女文员又追问:我很想知道,你们那儿是和台湾亲或是和大陆亲呢?我想一想:“是大陆。”她表情讶异。“是这样的,我们祖辈都是从大陆移民过去的,相信你也是。”这点她同意。“所以,血肉关联使彼此仍保持联系,而这边是完全被阻断了。六十年代有很多中国百货商场,从大陆来的日用品,价格低廉,是许多人的生活记忆。”“真的吗?大陆有那么好的商品?”“你看我身上穿的这件天鹅牌白衣,怎么样?还好昨天没被发现衣领上的商标。”
她听我讲述完通关时的遭遇,也很无奈,同时发出疑问:“你读过台湾的书吗?”我点头,“刚读了於梨华的《三人行》,还有一本没读完叫《傅家的儿女们》。”她近乎尖叫起来,“我是台大中文系的。於梨华是我们台湾名作家,你说的这两本书,我没听说哎。”“她近期去大陆之后写的。”“嗯——她真的去了?”女文员要求我寄於梨华近作给她。我没答应,怕连累她踩地雷。
临别,女文员台大中文系的素养点头默认了我说的“作家会讲真话。”
但回家探亲写了真实见闻的作家於梨华,“被国民党视为‘投共’,禁止回台并封杀其作品,至1987年解除。”(引自维基百科)
当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开始大批涌入美国时的70年代,於梨华曾写道:“你们来,带着我们中国绝不比人差的智慧来,带着我们特有的勤俭与韧性来,更不要忘了,带着个人及民族的自尊来。站起来,昂起头。”
言犹在耳,斯人已逝。
於梨华(网络图)
Covid-2019疫情就像一部连续剧,一开播就不分白天黑夜、不论东西南北、不管阴晴圆缺,讲假话贴标签干尽抹黑甩锅坏事,没完没了的冷战思维,轮番粉墨登场的政治丑相比变种新冠病毒还可怕。世人需要敢讲真话的作家。
作者为本刊编委
Comenta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