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大众书局近年越来越不像书店,但当大众控股被总部设在香港的倍哲资本(ZQ Capital)全面收购,新加坡与马来西亚文化界人士(尤其华社)还是普遍担忧。
毕竟大众书局在新加坡是以华文书起家的,明年迈入第100年。
一开始听到传闻还不敢相信,毕竟大众第二代经营者周曾锷先生对文化事业有一定的坚持,不可能轻易出售,直到看到他退休的消息,才有“原来如此”的感慨。
与周先生有过一顿饭之缘,正好是10年前,当时报社同事告知新加坡大众书局清仓卖书,已故文学史家方修老先生的《马华新文学大系
(1919-1942)》一套十本只卖新币6块67,不可思议。我买了一套,很高兴,但也于心不安,想了解书局清仓的原因,致函大众,没想到周先生受询后检讨了清仓的负责人,接着郑重其事约我出来当面解释,还写了一封信。
吃饭内容我已经忘了,毕竟当时才刚做文化线记者不久,面对长者,甚是拘谨。如今重看信件内容,周曾锷先生谈到他的父亲、也是大众创始人周星衢先生1955年邀请方修编一套马华文学选集,编了四册之后,周曾锷的二哥周曾钧有感大众香港总公司出版了一套《中国新文学大系续编》,希望方修改以大系的方式编纂,促成这套《马华新文学大系(1919-1942)》诞生。
周曾锷写道,2000年他决定让大众书局再版这套书,“完全没有生意的考量,纯粹想为新马读者留下这套珍贵的文学史册。”
如今回想,或许当年我有点小题大做了,毕竟售价并不代表书的价值,而是它传世的意义。买下这套书以来,曾用来查找资料,也曾借给一位读博士的实习生——真正去使用它,才尽显其价值吧。
周曾锷先生对文化事业有坚持,但办书店始终是商业行为,必须面对市场的现实。
经常听见人们抱怨大众书局只卖参考书,越来越像文具店,还买电子产品、零食,定位混乱,但它作为连锁店,其实反映的是新加坡一般消费者的面貌。
大家不愿意花钱买书怎么办?迎合或者去耗费巨大资源去教育。
新加坡华文阅读的问题,根本的原因还是教育与语言政策,大众书局几年前决定把华文书集中在新加坡的八家分店(随着六月份马林百列分店关闭,又少了一家),其实也反映了新加坡华语文受众限缩的现实。
当然连锁书店还有店租、人工等压力与考量,博德斯与叶一堂先后退出,纪伊国屋书店也关掉了裕廊东分店,卓尔书店从中国过来,但总给人没有用心经营之感。此外台湾诚品书店选择吉隆坡而不是新加坡作为他们东南亚版图的第一站,理由心照不宣。
马来西亚的大众书局又是另一番景象,门市店遍布全马各大城市,走进书店,马来文、英文与华文书琳琅满目,而显眼的流行文学板块说明阅读在马来西亚还算是件流行的事。一些分店还特别留位子给马华文学,尽管板块越来越小,但聊胜于无。每年在吉隆坡举办的海外华文书市,也是不少读者一年一度集中选书的盛会,马来西亚当地华文出版社也都集中在书展期间推出新书,建立了相对完整的书业生态。
大众被收购,对马来西亚书市的影响势必更大。
至于倍哲资本的来历,从官网资料仅知他们做的是精品投资和咨询顾问,两项旗舰投资项目跟美容保健与医药有关,创办人沈哲清曾在美国从事投资银行业务,未知他们如何理解文化事业,更不清楚他们对新马文化事业的认知。
未来大众会结合精品与书店走诚品路线吗?
易主后大众在给合作伙伴的信函中提到要拓展教育服务这块,或许方向早已拟定。一般投资公司不会长久经营他们买下的产业,对于大众作为一家书店的未来,真的不敢乐观。
作者为媒体人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