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格某一时间和空间的眷村,既是历史,也是现状和未来;似是记忆,却激发反思和直面和平与战争。
深秋时分回到台北一趟,意外发现近几年完工“活化空间”,开放参观的北投中心新村,目前仅开放已完成的一到四馆,让我们看到当时军眷的生活空间:客厅、睡房、书房、厨房和庭院等。浓郁的生活气息永恒凝聚在实体的展出眷舍和空气中,翔实的反映当时的人、物和氛围。
中心新村是台湾国防部全台13处眷村保存区之一,也是台北市少数规模完整的眷村、全台湾唯一的温泉军医眷村。它更是唯一跨界(陆海空三 军汇集住在一起)的眷村,原有眷户79户,均为医院的员工眷属,属于国防部列管的中小型眷村。
北投一直是著名的温泉区,中心新村定位为“北投温泉.无围墙博物馆”腹地,将大大丰富北投作为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眷村基地毗邻“三军总医院北投分院”,为国军精神专科医院,日治时期原属日本陆军卫戍病院北投疗养所(后改为北投分院),作为伤病的温泉疗养设施。
眷村的时代背景
从中华民国1911年成立到抗日战争,战事频仍,民不聊生,好不容易等到八年抗战结束;然而国共内战在大陆掀起,1949年共产党在内战中占上风,国民党政府迁退台湾,军民出现逃亡人潮,规模约150万人。
国立政治大学台湾史研究所刊登《眷村的形成与变迁》一文写道:迁台人口接近当时台湾总人口的25%。政府除安排现有宿舍,或暂住各地学校、庙宇、仓库、厂房等,也在营区或城市边远地区兴建房舍,依军种、阶等、职业、人物分配房舍。这些外省籍军公教人员被划定居住在一范围,即为“眷村”,全台数量共有800多处。
保留历史是场持续的工程
根据中心新村网站资料显示,其保留动机可追溯至1993年,中心新村自治会开始积极参与北投社区人文生态相关议题,并透过各种管道呼吁保存中心新村,引起市府和媒体关注。根据2002年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文化局)委托专业团队评比结果,中心新村是继台北信义区四四南村外,最具保存价值的眷村。
从2007年到2015年,中心新村进入通过法令得到保留的“倡议期”。早在2011年8月24日,中心新村依《文化资产保存法》登录为聚落建筑群。2012年国防部选定中心新村为全台13处“国军老旧眷村文化保存园区”之一,并在2020年由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指定为文化设施。
在各方努力下,2017年启动第一期修复工程,第二期工程于2020年4月启动,并于2022年竣工并重新开放。文化局2021年指定台北市文化基金会经营管理北投中心新村,大力推动眷村保存及再发展工作,展现北投中心新村多元丰富的眷村文化内涵和人文风貌。
归来还是难忘家园
今年46岁的室内设计师巫匀匀(匿名)是军人后代,出生于眷村、成长于眷村,她和家人一直住到2016年才迁离中心新村。
她说:“我爸妈1974年生了二姐才搬来中心新村,三年后我出生,当年家中长辈都在三军总医院任职,我也在那里出生。”
巫匀匀从小学开始就陆续听到改建的消息,终于在搬离前的十多年有了具体进度,包括:改建说明会、计算眷村被增建前后住家的实际面积、依照父亲军籍抽签等等。
眷村“安守家园”的味道
生活在眷村是怎样的体验?
她受访时说:“最难忘的是眷村的味道!其实是一种住在老房子的味道,可以说是人情味,也像是凝聚在一个眷区,安守在那里的味道。”
那是永远不能忘记的邻居家传来的麻将声、炒菜味道、“北杯”(老伯伯)的打喷嚏声、婆婆们的聊天笑声。每天放学回家,她从巷口就开始跟长辈们沿路打招呼,一路到家门口的亲密大家庭感受。
童年记忆中,最难忘虔诚信奉基督教的赵婆婆,每星期天早晨不辞辛劳的下山去教会做礼拜;当然还有眷村的美食,例如小点、家常甜汤和面食等等。
在特定的年代和历史条件下,眷村的住屋条件差异很大。对于巫匀匀一家来说,小时候房舍尚未增建前,室内有10坪(33平方米) ,前院及侧院4坪(约13平方米) ,共计14坪(46平方米)的连栋眷舍。
当年一家五口住在一房一厅一厨含前院及侧院的空间里,没有浴厕,因为眷村都统一使用公共温泉澡堂及公厕。
她说:“由于家中无浴厕,晚上会跟同龄邻居约好一起洗澡;印象中男女厕空间比例是7:3,女厕只有三间,印象中的男厕好大好空好恐怖!”
到了晚上,其实大家都怕黑不敢去公厕,家里会使用尿壶,早上才拿去男厕处理掉。到了1980年代,家里终于增建厕所及二楼房间,空间变大多了,但是大家依然喜欢结伴去温泉澡堂洗澡。
她说:“那可是我们一天中最期待的事情之一!”她和两个姐姐欢喜地挤一个房间,每天晚上舍不得入睡,吵到爸妈受不了。
保留战后历史建筑形态
中心新村得到保留,即使是局部,对于曾居住于此的居民的他们来说已非常珍贵。
巫匀匀说:“虽然空间已重组、老家的大门已经不是同一扇门,至少小时候的记忆还在,巷弄也还在,感谢规划者保留了大部分的元素及地貌。眷村保留当代台湾新历史的某一个篇章,述说战后新台式建筑的生活模式。”
据她了解,目前中心新村只开放约三分之一范围,因眷舍老旧及北投山区硫磺侵蚀严重,重新规划者必须割舍部分增建及危险建材。考量未来开放使用后的动线及空间使用上的便利性,所以眷村没有百分之百保留,眷舍也重新被排列组合成小型街廓的展间模式。
她说:“也许本身居住在眷村内,以及教育背景的关系,我去过许多的眷村,可以理解因应军种、官阶、地形、区域特性所规划出不同样貌的眷村特性。”
中心新村不断招募和培训志工,线上线下举办很多艺文类活动,生机焕发。笔者参访当天刚好碰到导览解说,两名小少年志工是中学生,其中一名说对眷村历史感兴趣才加入志工队。
也许眷村保留了建筑形态,笔者认为它更重大的意义是保留和提醒我们一段近代民族的经历,分合之间承载我们对和平未来的理性期许和持续思考,一代接一代。
中心新村位于北投区新民路22巷9号,室内展览和户外空间的开放时间是星期二至星期天,早上10点到傍晚6点开放,入场免费。详情可上官网查询。
作者为本地媒体人
图由作者提供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