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
学校假期接近尾声,妈妈于是开始过问假期作业。
哥哥说早做好了,亮出好几本作业簿,微露得意神色。他懊恼地放下手上的玻璃弹子,咕哝回应只剩一点点。他剩下一点点,那一点点也许是一大坨,反正他至多再完成那么一点点,到最后总有妈妈帮他写完剩余的作业。当然妈妈用的左手,必须用左手,不能给老师认出来。
假期作业关口一过,意味着再三四天就要开学。哥哥和他都知道,这几天父母亲会带他们去买书。哥哥把去年的课本装箱,给书架腾出空间。他兴奋地缠着妈妈,跟前跟后的,冷不防凑近妈妈耳边说,书局,书局。把两个字说成各种不同节奏。
跟着妈妈,把妈妈跟烦了。他怕太过分了要搞砸,只好去找弟弟,向弟弟透露秘密:
这两天我们要去书局。
弟弟让他郑重其事的口气慑住,瞪大双眼问,书局?那是什么?
书局是什么?
人头攒动,一个喜乐的地方。空气里,飘散着孩子的嬉笑声,新印课本独有的油墨和纸张的味道。
贴墙的书架,摆满竖立着的书本,有时满得不容易把书抽出来。房子当中一个个四周罩了油布的架子,架子上方铺了木板,木板上也平放着一叠叠书本。
书架和架子,架子和架子之间,空出走道。走道里,或者面壁站直,或者围着架子俯身,都是翻书的人。
书架上,油布上,根据不同书本,贴着彩色的长纸条,用漂亮的毛笔字标示着:九折、八折、七折、六五折等等。这类彩色纸条,也有贴在从天花板垂直往下悬挂布条上的,有些不一样,写的是:全店折价。
书局是什么?书局是神奇的地方。学校还没教,先在这里学会了什么是打折。九折比八折“贵”,八折比七折贵,六五折比较复杂一些。
书局是什么?学校放假前,发成绩册的时候,每一班前三名的学生会拿到金额不同的书券。带着书券来到书局,好比带着钞票,不但可以买书,而且用起来特别神气。
书局是什么?书局是神奇的地方。不只本身神奇,还能通过书本,让你把各种神奇的世界带回家去。
弟弟问,他就这样一五一十地说给弟弟。发现什么地方没说齐全了,就抓回来从头再补说。
六十年代
大半是因为书券的关系,他一直以为书局就是两层楼的这一家。慢慢地才了解,原来这家只是其中之一,附近还有许多。随着年纪大到不必父母带,可以独自出门时,他逛书局的范围也越来越扩大。
每家书局,有不一样的装潢和摆设,摆卖的书本也不完全一样,最不一样的当然是卖英文书的书局。原来书局不只是华文书局。
说回华文书局。从最早那家往右走,拐进横街,有单层楼的一家,售卖的杂志特别齐全。他开始迷上文学那时,常去那家找过期的《文艺世纪》。有个店员大叔看你逗留看书,久久没有要买的迹象,经常会拿起鸡毛帚过来,往你身边的书本瞎掸。
他初次遇见这种事,心里反感。不想,多去几回混熟了,鸡毛帚也就收起,有时还热心帮忙留意补放缺期的杂志,甚至会聊上几句。大叔看不惯对面二楼一家装上了冷气的书局。有一回翻着白眼说,摩登的路数,嗤,还请女店员,用美人计。
大叔说话时的神情和口气,让他记住了这个评语,也记住了这家和对面的那家书局,记住了书局和书局之间的矛盾和八卦。
七十年代
他和朋友合弄了一个文学杂志。因为发书,几乎跑遍了全岛的大小书局。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原来偏僻郊区的小书店,甚至书摊,销书量未必输给坡底的大书局。
这种每期杂志能卖五六十本的高销售量书店或书摊,义顺忠邦有,武吉知马美世界也有。
八十年代
他困居“异域”。虽在咫尺,界限森严。
待回返,已恍如隔世。
一时无语。
九十年代
继续无语。
千禧年至今
踏入千禧年,别样的书局经验,不想他竟连续遭逢了两回。
帮他出书的两家书局,在几年内相继结束。或转手,或关张。他接到电话后上书局去,不是为的买书,而是承主人好意,应约去把自己的书取回。
书局外类似的经验,也有几回。到年长友人家帮忙整理存书,送到对岸能存身的地方去。一个取回一个送走,或许不能说类似,是相反。
他有时会想起弟弟当年关于书局是什么的发问。
想起自己的回答。
那误以为就这么一家,好几年给了他逛书局初始体验的,自己心目中曾经是唯一的那家书局,也已经不复存在。
当年的弟弟瞪大了双眼问,书局?那是什么?
现在的他要回答。甫开口,发现已经无语。
作者为本地作家
Comments